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2010-9-8 7:20:00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4071
 [    ] [打印]

 
  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的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广东是民俗文物资源大省。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和畲族、瑶族、壮族等兄弟民族的民俗文物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无疑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和研究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对其做好抢救、保护、收藏和展示工作意义重大。
  民俗文物作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之物化遗存,其真正价值不在于有形的实物本身,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无形的民俗文化。一件民俗文物的展示是否成功,除了要以完好的形象清晰示人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其文化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民俗文物的展示应尽量再现文物的语境,要建立起文物与自然、文化、观众三者的和谐关系,真正做到“以物论文化、透物见人、让民俗文物说话”。
  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
  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邓迪斯提出的“语境”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化意义的展示。一件民俗文物本身只是一个“文本”,如一件衣服;而红色还是白色,丝绸还是麻布,则是这件衣服文化意义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中,红绸衣出现在喜庆的婚礼上,白麻衣出现在悲伤的丧礼上,礼仪场合就是“语境”。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对于馆藏民俗文物,为了展示其文化意义,就必须挖掘和展现文物背后的语境信息。
  文化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层次,大致依次对应于民俗学研究的物质民俗、风俗民俗和口头民俗三大领域。如果充分注意到文化的三大层面和文物本身对应的语境,将对文物文化意义的全面开发和深入挖掘大有助益。
本文共 [1] [2] [3]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