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保护得再好也失去收藏价值 比如,一双竹筷放在博物馆保温保湿的展柜中与放在老百姓家的厨柜中大不一样:筷子在制度层面与用筷的技巧、礼仪等联系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与“箸”的谐音禁忌、大禹治水的传说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直观的物质层面,也是与食物为伍、与碗碟相配的。可见,民俗文物的文化意义存在于其所属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于其与语境的特定关系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在博物馆空间、人力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民俗文物最好能结合质地和功用来分类存放;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在空间、时间和人三个维度上都获得连贯性,让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也许超出了一些文博机构的现实条件。博物馆以收集、陈列、保存及修复文物为主要职责,文物的文化背景研究只是其众多任务之一。况且,在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这对辩证关系上,保护工作更为基础,做不到文物的保护就谈不上意义的展示。不过,一件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那么就算保护得再好也失去了收藏价值。文博工作者心中仍需坚守“利用需要保护,保护为了利用”这一原则。即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应在早期调查和征集工作中尽量多了解多记录文物的背景信息,最好能引入影视的手段录下文物的原生状态,将相关文字影像资料与民俗文物一同入库;在展览中则通过图文尽量交待文物的文化背景,解读其文化内涵。 逼真再现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 在台湾的一些博物馆中,已开始运用电脑对民俗文物的品目进行管理,通过数据库的分类排列和图文并茂的演示网页,使民俗文物的文化属性得以充分显现。笔者在江西吉安钓源古村参观时,见到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宗祠等文物自然地展现在活生生的村落中,与炊烟、鸡犬、村童、农妇同处,感觉浑然一体、意涵隽永。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有一个展厅综合立体地模拟了一家传统中药铺,里面甚至有药店伙计拿着秤盘站在梯子上打开高处的抽屉取药的生动场景。这比分开展示伙计、杆秤、梯子和抽屉等效果要好得多,逼真地再现了系列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使观众能够看到不同民俗文物间的有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