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拆迁,创办14年来已经搬过两次家的国内首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再次面临搬家的尴尬,馆长马未都建设一家永久性博物馆的梦想,仍面临诸多难题。 与此同时,北京多家民办博物馆传出经营困难的消息。 作为文博领域的一支新军,目前民办博物馆生存状况如何?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为求生存又做过哪些尝试? 观复成“孤岛” 观复博物馆搬到现址朝阳区金盏乡金盏南路18号已经6年了,然而,始于去年下半年的拆迁让它成了“孤岛”。 出了东北五环,离开机场辅路右拐往东,路边不时出现拆迁留下的大片废墟,断瓦残垣间,只有一座围墙上爬满藤蔓的小院突兀地立着。这个小院便是观复博物馆。 “观复”二字,出自《道德经》。“观”者,看也,“复”者,一遍又一遍。马未都说,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拆迁者已然兵临城下,小院里的清幽宁静还能维持多久,马未都心里也没底。他说,另找地方建设新馆、搬家、布展,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按照朝阳区政府的部署,这一地区的房屋拆迁腾退,应于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目前这一时限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周边村民也都早已拆房走人。 马未都很忌讳被人称作“钉子户”,他一再强调当地政府对观复博物馆搬迁之事十分重视,双方正在协商中。 1997年1月在琉璃厂开馆、2001年1月迁至朝阳区南小街竹竿胡同、2004年8月搬到东北五环外,观复博物馆创办十多年来声名日隆,在地理位置上却日渐远离城市中心。没有自己的固定馆舍,成了观复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共 [ 1] [ 2] [ 3] [ 4] [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