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古籍传承何时坐热冷板凳
2010-7-30 9:22:00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3254
 [    ] [打印]


    民间收藏热捧 公众认知缺乏
    遗憾的是,面对这些得来不易的、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珍贵古籍,特展上却见不到参观者的摩肩接踵。回想近些年人们对古籍的态度就不难理解特展上的门可罗雀。一面是风尘仆仆拿一部石印本《康熙字典》来鉴定,希望祖上留下的“线装书”可以换钱治病或者盖上新房,但其实书的价值可能都不够支付往返的车票;一面是拿着好书,收藏多年却不了解其价值的……
    公众的古籍知识需要专业人员普及,爱护古籍的氛围也需要社会各界营造,而这远非一日之功。
    与公众认知截然不同的,是民间收藏热引发的商家对古籍的“追捧”。遗憾的是,后者的“热情”却往往是对古籍的摧折。上世纪90年代文物市场开放,“拍卖”从陌生的新词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特别是动辄千万的成交价,更使得“家有宋元本”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梦想;开放的文物市场也让一些未知是否尚存人间的古籍浮出水面,更有一些流散海外的中华古籍开始回归,这是好事,况且大部分商家、藏家对古籍真知笃好,爱书如护眼目。
    但是也有一些珍贵古籍在外行人手中遭到了破坏:人们为追逐利益,俗手改装、破坏古籍的事情时有发生。古籍市场开放的十余年间,眼看古籍不断易主,在拍卖场上随着牌起槌落,其价格几乎翻了十倍。一些卖家不了解古籍,为得到更大利益,生生将原装书毁掉。2006年,一位书主携带一册宋代原始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南岳稿》进京鉴宝。据说其家里老人一直将书藏在房梁上,虽然纸张略有残破,但是基本完整。这册《南岳稿》本已商洽转与公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以400万元的价格在拍卖场上成交——让人寒心的是,成交时,一册宋代原装蝴蝶装已经变身四册了。这种民间收藏热对古籍造成的伤害,正亟需我们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专业素质不足 人为损毁可怕
    面对如此情景,古籍保护与修复人员只慨叹自己不是千手观音。从数量到素质,相关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很不足。
本文共 [1] [2] [3]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