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30多年收藏130盏古灯
花了30多年时间,收藏了130多盏古灯。这些灯,材质不同,造型各异,最古老的距今2000多年(西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考古价值。灯的主人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教师竺慧明。他把这些灯捐给了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古灯博物馆”。今天,这家博物馆正式开放。
从小有“爱灯情结”
昨日,竺慧明在古灯博物馆与记者聊起了他的“爱灯情结”。竺慧明的妈妈是一位护士,小时候,妈妈多次告诉他,“我的心里有一盏明灯,那就是南丁格尔。”他的爸爸是一位小学校长,爸爸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的情景,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长大后,他在镇海当知青,为了晚上能看书,自己用墨水瓶做了一盏灯,但常常被风吹灭,只得向农民借来马灯,继续看书。灯,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后来,竺慧明回到宁波城里工作,有一次他去慈溪古玩市场,看到一盏灯与齐白石一幅画里的灯一样,于是下狠心花60元钱买了下来,那时他的工资只有30元左右。这是他第一次收藏灯,由于他爱不释手地反复欣赏,一次不小心摔破了,他十分难过。四处奔波收藏古灯
每年寒暑期假,竺慧明会四处搜集古灯。
“这盏明灯,得来不易!这盏灯,全国罕见!”竺慧明指着自己的一件收藏品,非常激动。这是清同治年间的一件陶质灯。2008年,他在一位古玩商人那里看到这盏灯时,就被它独特的造型吸引住了。他立即请来懂行的朋友鉴定,确定这是一件真品。但他还是有些不踏实,于是,他先交付了一大笔押金,特地乘出租车,抱着灯,到宁海一带进一步核实。终于找到了一位老人,原来她家曾有这样一件实物,这是以前富家小姐出嫁的嫁妆。这下,他的心终于踏实了。
最有纪念意义的灯
竺慧明的收藏品中,有一盏灯很有意义。一次,他去绍兴瞻仰秋瑾故居。在秋瑾故居附近的一户人家里,他发现那家人桌上放着一盏灯,于是要求给他看一看。当他擦去上面的灰尘后,竟意外地发现灯的底部刻着“大通学堂”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