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2009-11-9 10:02: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6961
 [    ] [打印]


  二.中国玉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今天,绵延不断,魅力不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根据考古资料,早期玉器大多是从石质工具演变而来的,像玉斧、玉圭、玉琮、玉刀、玉钺、玉戈等从实用工具转变为宗教祭祀用品及阶级、权力象征的礼器类玉器,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它们一般造型简单,光素无纹,且器形不规整,多呈厚薄不均的片状。考古资料还表明,早期玉器地域性差异也比较明显。如良渚文化的玉器,体大者居多,造型和纹饰严谨,以浅浮雕见长,有特殊的兽面线饰,多采用镂空、阴线刻划、减地浅浮雕等艺术表现形式。刻划的粗阴线很直,似用直线拉磨而成,还出现了动物形态的立体雕刻器。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以圆形居多,纹饰以动物形象为主,工艺较为简朴,只琢出形状,少见装饰纹,寥寥数刀,就把雕琢对象生动地表现出来,雕琢技法有阴刻和去地阳文两种,其中以宽砣雕琢浅宽线纹与微微去地后的“隐底凸起”阳文最富有特点。玉质多为岫岩玉,色泽多呈黄或青绿色。整体造型古朴稚拙、生动奇特。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商周时期,统治者对玉器的推崇使玉制品日趋丰富,治玉工艺越发精细,玉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含意,主要被作为礼器使用。此时的玉器主要为片状和立体圆雕两类,片状有:璧、瑗、环等,动物形象有的采用剪影手法雕出轮廓和主要特征。立体圆雕有:玉人、玉簋、琮、动物。具体而言,商代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眼睛多为“臣”字眼,纹饰大多运用双阴线起阳线的雕琢技法,配合造型的需要,随形变转,勾勒造型,满布器面。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商代特有的玉戈、柄形器和器皿类玉器以及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西周各种造型写实的仿生动物玉饰较多,如鹿、兔、牛、鱼、蚕、蝉等,由玉、玻璃、玛瑙、绿松石等组成的珠、管、片状组合佩件也大量出现,特别是独创了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以薄片状、平面阴线刻的器物为主,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呆板、过于规矩,这与当时严格的宗法、礼仪制度不无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尚大变,礼仪制度日益衰微,玉器的神秘威严色彩逐渐消失,大量纹饰细密繁缛且抽象化、造型薄而小的片状装饰性玉器逐渐成为主流,并新出现了玉带钩和玉剑饰等新品类。此外,器物开始成对出现,云纹、卧蚕纹、蒲纹增多。玉材的选取也很严格,常见有白玉、青玉及白中闪黄的玉,大多坚硬而细腻,且表面抛光极好,俗称“玻璃光”。战国时期玉器种类更加多样,装饰纹样以动物题材为最多,如螭、龙、虎、凤、虬等,动物上的“臣”字形眼逐渐消失。战国中期以后,谷纹从云谷相杂纹中独立为纹,排列整齐布满器表。战国晚期,原本为了制作谷纹方便定位的三条平行线也成为一种纹饰,称作“蒲纹”。与春秋玉器相比,战国玉器纹饰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更加繁缛华丽。
    汉代玉器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以至“汉玉”一词几乎成了古代玉器精品的代称。汉代玉器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多采用镂雕、高浮雕、圆雕技法,艺术风格古朴,造型简练并加以夸张与变形,如陕西咸阳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蒲城县贾曲乡出土的玉牛等。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尤其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而不囿常规,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装饰、丧葬、礼瑞、祭祀功能消失殆尽,在数量上也骤减,其总体风格具有汉代遗风,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这与当时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盛行吃玉的风气有关。吃玉要选用最纯净的“璞玉”,以和田白玉为佳,所以从出土的玉器看,好玉质不多,滑石器增多。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时期,异域文化的渗入给中原的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的创造和革新,构成了富丽堂皇、蓬勃向上、豪迈张扬、趋向写实的时代风格。这一时期,日常生活中的佩饰大量出现,玉质生活用具增多,如八瓣花纹玉杯、鎏金兽首玛瑙杯、白玉碗、玉步摇、梳子背、粉盒等。琢玉工艺及雕琢主题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程式化、图案化、抽象化的传统束缚而更加成熟。外来题材如佛教中的飞天、胡人的歌舞伎等也丰富了纹饰主题。
  宋辽金时期,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文人的审美意识逐渐渗入玉器的造型之中,总体风格不如唐代浑厚有力,多小件精致器物,出现了玉童子、玉笔架、玉镇纸等新品种。雕刻技法出现深层立体镂雕。值得一提的是,辽、金时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狩猎风盛,喜用海东青捕天鹅和猎取熊、鹿等,这一题材的“春水”、“秋山”玉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游牧文化风格,也颇受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本文共 [1] [2] [3]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