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玉器的鉴赏与收藏
2009-11-9 10:02: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7082
 [    ] [打印]

    玉器是指以玉石为材料制成的各种器物,主要用于装饰陈设、宗教祭祀以及殓葬辟邪等。玉石本是没有生命的矿物,但在中国古代,由玉石制成的各种玉器则被赋予了无限的灵性与神性,成了一种超自然的物品。它不但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究天人之际”的通神礼器,还是趋吉避疫的吉祥之物,更是儒家思想“德”的象征。
  一.在古代,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其实,人们常说的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玉指自然界中色泽美丽、稀罕珍贵、适用于雕琢的显晶或微晶的天然矿物;狭义的玉则专指软玉和硬玉。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类;硬玉,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清澈晶莹,属辉石类,即人们常说的翡翠,18世纪后才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此外,古人心目中的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宝石等彩石。
    中国的玉石产地分布地域广,品种繁杂,蕴量丰富。从出土的古代玉器看,新石器时代的玉料除部分蛇纹石、玛瑙、绿松石外,主要为透闪石质的软玉。如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的红山文化主要采用岫岩玉,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多以质地细腻、不透明、光泽温润的长石为原料,良渚文化的玉料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等等,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商周到战国时期,新疆的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的玉材,在各种玉材中处于独尊地位。和田玉的基本色调有白、黄、青、黑色。白玉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温滑如羊脂,是和田玉中最名贵的品种,至今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玉。
    古代玉器的制作是“以石攻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为媒介,采用“切、磋、琢、磨”工艺,辅以水来研磨,制成所设计的成品。《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记载大致概括了这个过程。治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软性线具、砣具、金属片状工具以及打孔用的具、管具等。软性线具是用兽皮或兽筋制成细条晒干,加水蘸砂,来切割玉的缺口,使用时双手各持一端,反复拉锯。由于施力不均或玉质疏密不同,因此两个切割面并不平整,残留着弧形切割痕,呈现凹凸对应的现象,这种方法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砣具是治玉的主要工具,呈圆盘状,中厚,边薄,背后以一根圆杆与砣机上的旋转轴相连接,转动方向前后来回旋转,而现代治玉工具只朝一个方向转动。砣具的大小厚薄不同,边刃也有圆钝和薄利的差异,可以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用于切割、琢纹、打磨等。砣具在切割时与玉料的接触面呈“V”字形,切口外大内小,边缘平直,切割痕中间宽深,两端尖浅。具的打孔方法分为单向钻和双向对钻,单向钻孔上大下小,俗称“喇叭孔”;双向对钻孔,两端大中间小,俗称“蜂腰孔”,孔壁中间常留有具对接不齐所形成的台阶痕迹。管具依口径可分为小、中、大三种,小管制作系带孔、镂空、镶嵌孔及高浮雕纹饰的去料;中管钻磨玉琮、玉环、玉璧等器物的中心圆孔;大管钻磨玉璧的外廓。金属片状工具可作准确的切割,适合用于成对片饰器的制作,因此切割痕平直,厚度极薄,往往采用双向对切玉料,在切割面上留下平直薄利、相互对应的切割痕迹。制作一件玉器,通常是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在治玉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既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治玉水平和工艺特点,同时也是我们今天鉴别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共 [1] [2] [3]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