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记者从南京市近现代史博物馆获悉,一位刀剑收藏家将自己收藏的十多把日本军刀捐赠给了博物馆。捐赠者丁金顺先生表示,自己一直收藏刀剑,尽管对刀剑十分喜爱,但是看到许多博物馆里都不能展出这些历史文物的实物,而是放一些仿制品,心里就觉得非常不舒服,“这些历史遗存应该放在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实物给人带来更多的震撼。”
每把刀都有独特“指纹”
记者走进市民丁先生的家,如果不是现代的家具和温馨的设计,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古代的兵器博物馆。木制架子托着的各式刀剑随处可见,足见主人对刀剑的喜爱。
“放在外面的这几把都是现代打造的了,是尽量重现古代工艺的,这样一把也要10多万,不过和古刀相比也不过是工艺品了。”丁先生把记者带到里间,这个不大的空间摆放着上百把各种刀剑,两个双面架上摆放着五十多把各种刀剑,“这里才是最珍贵的一批名刀和古剑”。
丁先生告诉记者,为收藏这些军刀他经常奔波山西、陕西两地发展“线人”,特别是山西的吕梁,有不少老百姓家中传有这种军刀,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哪里有民间收藏的刀剑他就会飞过去收购。
说起对刀剑的喜爱,丁先生说从小就已经开始,收藏的第一把刀是一把三八大盖配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各个朝代的刀剑到二战时期的军刀、日本武士刀都有涉及。因为都是手工锻造,每把刀的刀型都有不同,就像刀剑自己独特的指纹,把玩起来特别有意思。
丁先生边擦拭着刀刃边向记者一一介绍,在侧光下可以看到锻造时打出的云纹。而保养起来也有一套特制的工具,油,扑粉,都是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把保养得好的刀可以保存几百年如新”。
日本刀有着不同“刀装”
丁先生告诉记者,一把日本刀分为刀条和刀装,刀条就是有杀伤作用的刀刃刀身部分,刀柄及刀鞘部分称为刀装,决定一把刀的身份的就是刀装。“这把名叫廉座的刀就出自一个名家之手”,丁先生找出一把暗绿色刀装的军刀,在刀柄处用力一顶抽出一根小木条,刀把便可以自由拆卸了。
“日本刀就靠这个‘竹钉’贯通固定刀身和刀把,别看只是简单的木制品,沉重的军刀用它一固定就完整地成为一体。”记者看到刀把拆掉后露出一截黑铁,“这个便是军刀最精华的部分,上面刻有作者的名字,说明这是一把珍贵的古刀,至少应有几百年历史了。”
日本刀有严格的制式,如果给这个刀条穿上军装它才是一把军刀,穿上武士刀的刀装就是一把武士刀了。不同级别的军刀刀柄不同,以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并用丝带编花缠绕。护格为铜镀金,葵形或者椭圆形,有镂空和不镂空两种,镂空的是陆军用,不镂空的是海军用。刀刃近护手处有日本刀特有的铜制夹刃。
其实,日本的锻刀技术是从中国的唐代流传过去,从技术水平上区分,分为“百锻钢”和“包钢”之法。“百锻钢”,就是把铁条放在高温的锻炉中,等其软化,锻打,再对折,再锻打。在不断的锻打中,铁被去除杂质,成为了钢,钢就成为了合金钢。而一片看似不厚的刀条,其实是几十块薄如蝉翼的合金钢片相互咬合而成。“包钢”,就是在钢条中包裹了铁条锻打,使刀条有了钢的韧性又有了铁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