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今年8月,在各级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为386个,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3.3%,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总体而言,民办博物馆仍处于自主生存、艰难前行、自我完善的状态。
国家文物局日前在京召开了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而此前,中国国际文物保护博览会民营博物馆发展论坛在陕西举行。在这两个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多家民营博物馆的经营者、专家以及相关部委、地方文物行政部门代表各抒己见,畅谈民营博物馆发展中的酸甜苦辣。
令人欣喜的是,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即将出台,《意见》从制度、政策、机制上提出了促进民办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办法,必将对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民间藏家收藏日丰,各种类型的民间博物馆随之萌生。随着国家有关民营博物馆的政策放开,民营博物馆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由于民营博物馆组建形式的灵活性和吸收资本的方便性,国内民营博物馆建设近年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态势。
2000年,陕西出现农民集资的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2005年,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甚至还出现了民营的建川博物馆聚落。2008年12月,在陕西西安出现了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大型民办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博物院是院长王勇超在20多年个人收藏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项目,抢救保护并征集了许多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生产、生活遗物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共3.36万余件(套)。
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是一家以专门收集、展示与牛文化有关的民营专题博物馆,馆长任经文创立这个博物馆的初衷也是出于兴趣爱好,想将自己的收藏呈现给世人。其博物馆中的1000余件有关牛的藏品几乎涵盖了在西安建都的13代王朝。任经文说,虽然国家规定了地上和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一些文物流散于民间,因而完全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建博物馆保护文物是不够的。民间博物馆收藏方式灵活,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成为国有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有益补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很多民营博物馆在经历了开业时的人声鼎沸后,大多要面对如何维持生计的问题;一些民营博物馆开设不久就面临出局。
任经文对记者说,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今年9月开张后,这一个多月的前来参观的观众并不多,只是在此期间有32个国外代表团来参观带给他一些安慰。任经文说,我们至少搭建了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陕西的平台。
尽管一些社会学者认为,民营博物馆的兴起被许多人看好,不仅仅因为可以“使我国博物馆的门类更加齐全,和国家大型博物馆组成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体系”,还因为它的灵活机制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一些新气象,但与广泛占有公共资源的公立博物馆不同,建展馆、收展品、办活动,民营博物馆的运转完全要靠自身。尽管民营博物馆正在成为展示民间收藏的主力军,其经营却是举步维艰。
西安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也是一个由民营资本投资的博物馆,主要是对盛唐文化进行展示。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中航感慨地说,目前民营博物馆都面临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建成后主要经费来源有四个方面:建成后会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通过举办一些民间展览收取一定的费用;与一些民间博物馆合作,寻求政府资助,申请遗址保护资金,争取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设立大唐西市遗址基金会,以传承保护唐代文化资源。李中航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民营博物馆靠收取门票和举办民间展览,对其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
陕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工作人员说,该院从去年12月试营业到现在,游客主要以旅行团和机关社会团体考察人员为主,每周在 3500人至5000人,目前是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远远不敷员工工资、研究陈列费用、建筑修复等支出。该院工作人员说,估计在后续工程建设完成后,情况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