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唐代和田墨玉牛
2020-10-31 18:47:00 来源:中国古玉网 阅读:2922
 [    ] [打印]

名称:唐代和田墨玉牛

规格:长62厘米,厚17厘米,高40.5厘米,重34KG

年代:唐代

材质:和田墨玉

收藏:北京古玉文化馆

 

牛是古今玉器雕塑的重要题材。北京古玉文化馆这件唐代墨玉牛雕塑,体型巨大。

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牛的训化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是农耕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

后来,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因此,牛和人类千百年都是息息相关    

牛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甚至更远。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因此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这一点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就是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

殷商时代,甲骨文的载体之一就是龟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可见,中国文字的创立和发展竟也与牛有关。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shà xuè)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

我国古代有无数和牛有关的故事和诗句。《庄子·养生主》篇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诗经•小雅•大东》中塑造的牛郎、织女形象千古传颂,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敬牛,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尊牛、敬牛的传统节日习俗。汉族中就有“打春牛”之习俗,据史书载,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各地都在城南门,以统一制式,泥塑一具春牛。上至天子王公、下至平民百姓,都来鞭打春牛求丰熟,人神共乐。唐宋时还有“舞春牛”习俗,后来舞春牛活动逐步从娱神发展到娱人至今。

古人诗词中对牛吟颂颇多,尤以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

近现代作家、艺术家中以牛自喻的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

如此隆重的对牛的崇拜与敬重,自然会体现在自古至今各种艺术创造上。而牛,也成了远至夏商,近至今日,玉器艺术的重要创作题材,屡见不鲜。

北京古玉文化馆的墨玉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巨大的体量,稀有的玉材,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承载的丰富文化价值,都使得它成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典范!

地址:北京市西二环莲花池东路16号,天宁1号文化园25A,联系电话:18701622629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