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派绘画 是时候拓宽丰满认知了 ■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海派绘画正成为最近长三角艺术展览的热门主题。上海海派艺术馆新近开馆,开馆大展“海上风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品展”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近现代海派书画珍藏;历时一年筹备的“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亮相刘海粟美术馆,从各地借展海派早期近70幅佳作;“海派三人行:任伯年、蒲华、吴昌硕书画精品展”正于浙江省博物馆举办 提起“海派绘画”,很多人想到的或许仅仅是“雅俗共赏”“海纳百川”之类有些模糊的概括性字眼,这些字眼却远不能诠释海派绘画的全貌。“看待海派,或许需要跳出艺术史,将其放到更广阔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发展过程中来。”日前上海举办的一个海派艺术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借着近期多个集中展示、系统梳理海派绘画的大展,人们对于海派绘画的认知是时候拓宽、丰满了。 海派绘画是如何走通市场的,需要一分为二看待
一位学者指出,官方、学术和市场,可谓艺术研究的三个维度,而理解海派绘画,市场这个维度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海派绘画的发生和发展,与上海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鸦片战争后开埠的上海,一跃成为新兴的商业化大都市,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产生了一批来自民间的新兴消费群体。“海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满足这种商业环境下的大众审美。 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前来。他们大多寓居于豫园一带,靠卖画为生,不得不将作品变成商品。比如,当时的上海画家往往注重题材的讨喜。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福”“禄”“寿”“禧”等主题常常使得他们的画作热销。迎合吉利喜庆的大量风俗人物画也开始出现。其中,群仙就是很多画家钟爱的题材。尤以钱慧安笔下的仙女最合时尚标准,眼细眉长,桃腮杏脸,且自有一番福气上涌。据说,钱慧安能在一片月季花瓣那么大的脸形里,控制并排的两条细线,描绘俊秀的双层眼皮,在眼梢上轻轻挂上几笔,还能勾出睫毛来。由于画艺精湛,符合大众口味,钱慧安的画在光绪年间非常流行。一时间,天津杨柳青还采用他的画稿印过大批年画。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走市场的海派绘画需要一分为二看待。深沉,同样是海派绘画不容忽视的底色。比如,面对当时的国难民生,自立谋生的海派画家们也曾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态度。对此,艺术史论家徐建融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海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位画家——任伯年和吴昌硕,无不一边按照民间习用的谐音取意等通俗手法,创作着一幅又一幅《玉堂福贵》《无量寿佛》,在强化艳丽色彩和写实造型的审美意蕴中挖掘世俗化的活力,另一边又遵循着个性自由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情感倾向,在《苏武牧羊》 《关河一望萧索》 《饥看天图》《拒霜魄力》以及与之相应的文人画写意传统中抒发性灵。”此外,致力于慈善事业也可谓海派画家的一个传统。1909年在上海豫园成立的豫园书画善会,就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以举行慈善活动、义卖捐赠为己任的书画组织。这个画会最初每年举办一次书画展览会筹集善款,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的活动每年多达三四次。鼎盛时期,画会多达两百余人,几乎网罗了当时上海的主要书画家。 说起海派绘画,绕不开它所处的开放、流动的生态 “海派是种气息,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实际上这种气息贯穿着海派当时所处的一种生态,海纳百川、中西交错,上海城市逐渐生长的这么一种生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李超告诉记者。他因此认为,研究海派,不仅仅要看前后,也要看内外。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也指出,海派其实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一种艺术思潮,它反映了上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逐渐形成的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海派画家的创新精神是在上海这座开放性城市里养成的一种秉性。 被尊称为“海派开宗之祖”的任伯年身上,就留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比如,任伯年在画钟馗等人物的面部时,对所绘对象的肌肉起伏都以明暗烘染,显示出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但整体看起来线条仍流淌出中国的东方韵味。又如,绘画、书法以外,任伯年亦擅雕塑人物小像。几年前的一次拍卖会上,任伯年存世的雕塑孤品亮相,令很多人大吃一惊——这是任伯年为纪念其父亲所塑的一尊紫砂肖像。任伯年与西方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让学界着迷的难题,一方面其作品中中西交融的痕迹很难抹去,另一方面却又有记载否定任伯年学过素描,认为他没有受到西画的影响。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跨界,是朱国荣提到的海派绘画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亦颇能说明当时的艺术氛围。人们熟悉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海上画派朋友圈中的一员。他曾师从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等诸位书画大家,受过正规的训练,其中最为擅长花鸟画。抗战期间,梅兰芳还曾一度蓄须明志,卖画为生。 “海派是文化大熔炉,让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空间。”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说。在这之中,张大千是一个典型。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张大千来到上海,拜入海派书画家曾熙、李瑞清门下。而后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丹青全部售完,一鸣惊人。正因在海上画坛声名鹊起,张大千职业画家的人生形态从此奠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