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于1月13日(周日)晚播出了第六期节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三件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伏羲女娲图、绢衣彩绘木俑惊喜亮相。当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倾情讲述了“汉机织汉锦”的实现过程,当我们通过中国基因组学奠基人于军教授了解到隐藏在“伏羲女娲图”背后的双螺旋结构,当我们亲眼目睹了北京服装学院楚艳团队带来的大唐服饰艺术再现,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更由衷的生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无论是艺术与科学的相遇,还是巧夺天工、天然华贵的审美精神,都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追求极致的卓越创造力。同时,蓝天野、尼格买提、佟丽娅在节目中更有不俗的精彩表现,“绿叶精神”引发网友盛赞。 “用祖先的方式,寻找中华民族的丝绸记忆” 古人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古人把锦看成和黄金等价,足见“锦”的地位,而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目前国内出土发掘的唯一一件五重平纹经锦。它的织造工艺,在目前出土发掘的汉晋经锦中,无论从组织结构、线条密度等方面都是工艺最高的。据赵丰馆长介绍: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被发现,出土了四台织机模型,这才让“汉机织汉锦”的幻想成为可能。节目中,一台根据模型比例成功复制的汉朝织机出现在了国宝舞台上,这台织机有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就像一台精密编程的计算机,而操作步骤却又十分的简单。张国立老师现场亲自操作,并且顺利完成了织造五星锦的一步,惊呼传奇。匠心独运的劳动人民用智慧与努力创造了储存提花程序的织机,铺就了历史上伟大的“丝绸之路”。时过境迁,千年流转。凭阑处,看不尽云舒云卷,道不完沧桑巨变。一觞一咏,一诗一画,一针一线亦足以畅叙幽情,通古人之雅趣。在“现代性”的高速公路上,我们既需要重拾古人的精致与智慧,又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在国家繁荣的新时代历史机遇期,再展宏图,续写传奇。 人文与科学的相遇,碰撞出了哪些生命哲学? “伏羲女娲图”早在1983年就成为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神话与科学各种议论话题的焦点,原因是竟然有人把它和克里克和沃森于1953年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正是双螺旋线结构”结合在一起。这到底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除了外在形态上的巧合,是否另有隐喻呢?据于军教授介绍:“伏羲和女娲是我们中国人假设和神话了的始祖,而DNA是科学揭示人类起源的物质基础,它们是人类生命起点的不同表述。同时,伏羲手持矩尺,用来丈量土地。女娲手持圆规,用来研究天象。响应了天圆地方、阴阳调和的传统理念。而DNA分子结构中,也有碱基的亲和、互补配对的原则。除此之外,这二者都是人类对生命繁衍之谜的认知和解开生命繁衍之谜的渴望。”这看似脑洞大开的一次想象,却在节目中为我们逐一解答了其中的奥秘与合理性。从在漫漫黄沙中生存奋斗五百年的高昌古国到泱泱华夏大地,人们生要抱团取暖,死也祈愿能够找到生生不息的信仰支撑;今天,科学技术真的可以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我们也需要深思我们的文明发展、技术进步究竟要去向何方。 “找回属于中国的审美精神,开拓一个衣冠王国的新时代” 她曾参与2014年APEC会议、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的服装设计工作,她是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第一位女博士,她就是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近两年,她开始从事丝绸之路上中国传统服饰的复原研究和艺术再现工作,她走遍西安、敦煌、新疆乃至丝路沿线各国博物馆,去寻找千年前的文化印迹。节目中,她带着身着艺术再现服饰的三位真人版“木俑”惊艳出场,从染料的选择、面料的细节到款式的结构,似乎让我们重新看见了那个自信、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最后,“观唐”再现服装大秀,让我们近距离的感知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遗存,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服饰之美。现场观众大饱眼福,网友直呼过瘾。同时,这样的一场秀,也引来了张国立老师的疑问:高难度的艺术再现服饰,意义何在?楚艳在节目中坦言:“我们这一代服装人接受的时装教育甚至审美教育,很大程度都受到西方时装设计的影响,时装的话语权一直在西方,我们应该重新拿回我们在国际服装舞台的话语权。我们要通过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找到那份高级的对美的品味,找回属于中国的审美精神,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创造力去开拓一个衣冠王国的新时代。”历经流年辗转的“绢衣彩绘木俑”穿越时空隧道给我们带来今生的温暖与盛放未来的自信,只有用心的去体会其中的美好,才会寻找到与历史的衔接点,才能更加自信从容的知来处,明去处。让沉睡的国宝活起来,更是让我们的心燃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建构一种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阶级的生命意识与历史发展意识,燃起一片热爱传统文化的虔诚,燃起一片创造经典引领时代的赤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