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卢浮宫藏意大利文艺复兴珍品展——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一个人藏品中的121幅,如果不是冠以卢浮宫的名字,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一件可以大书特书的事件。当我们徘徊在展厅中,121幅作品紧凑而显得密度较大,因为作品尺幅较小,所以倒并不感到拥挤。 从展品的安排上看得出细节方面的考量和讲究。这次展品种类主要集中在素描手稿和版画,因此,在排列上题材是一个关注的重点。从展览入口左首起,主要以版画为主,精细版画和粗犷版画交替排列,一直到素描侧面像,逐渐导向一个小高潮,自此,文艺复兴绘画的经典题材、技法、图式开始一一展现,延续到四孩童、拉斐尔、达芬奇的作品,到拉斐尔的《圣阿波利娜》,拉斐尔的两幅作品的确非常精彩,能够感到“轻盈而富有力道的笔触”,而后是装饰图案、建筑图案,并且以建筑上的人物造型如《童子楣壁》作为展览的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呼应的序列。 每当一个国外的展览到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关心:这些作品能不能代表当时的水平。所谓代表作品的观念始终是观众是关注的焦点。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这样来回答:这是文艺复兴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馆的宣传中,观众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卢浮宫”、“文艺复兴”这些抢眼的关键词上,也许有些观众看完这个展览会稍感失望,或者不够过瘾。但是我却觉得,对于中央美术院学院美术馆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展览实践,既是美术馆操作力的体现,也展现了美术馆对于自身定位的思考和判断。这次展览具有小规模和精英化的倾向性,更像是一次主题观摩展。作为一个学院美术馆,它自身的属性决定了与国家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的区别,它身处学院的地位让她本身就带有学院的精英色彩,研究、分析、探讨是立足点。甚至随时能够考虑到对于学院教学的意义。因此,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展放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尤为合适,不管是规模、适用性甚至实用性都与美院非常契合。体现了美院对自身的判断和把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实在而不浮夸的一次展览实践。 这个展览实际为我们呈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一个切面,一个时期的艺术或许是由几个顶级艺术家来形成社会效应和公众的普及,比如“三杰”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意义,但是要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就需要关注整体之下的不同切面,来完成最后的判断。相信这样一次展览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从一个侧面完成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知识结构的补充。尤其在当时,素描、手稿还只是辅助手段,正因为不易保存才使得这些留下的尤为珍贵,如今它们是文艺复兴艺术面貌得以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