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可从新琴或普通古琴入手
“目前收藏古琴的人未必懂琴,不过绝对有超前意识”,陶艺介绍,评定一张古琴的价值,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包括材质、工艺、品相、年代、式样以及其流传情况等。不过,“收藏古琴的最重要标准还是音色”。陶艺认为,每张琴的音色各不一样,十张同一个样式的古琴,做工精美的声音可能很一般,而做工普通的可能音色甚佳。
“美观与音色有时候是两难问题”,曾有一名收藏者收藏的唐琴外观可为佳品,但是音色不佳,虽然经过修复,该古琴的音色有所改善,但是很可能破坏琴身上的断纹。这名左右为难的收藏者最后还是选择了保存琴的完整性。
在陶艺看来,清代之前的琴才有收藏价值,因为“清朝无好琴”。目前,市场上清琴的价格从5万元至20万元不等,明琴在20万~200万元之间,宋琴在100万~300万元之间为多,也有500万元左右的。而全国目前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新琴价格有的可低至三五千元,贵的也有达50多万元的。
陶艺认为,收藏新手可以选择从新琴入手,或者选择价格较低的普通清琴。
收藏TIPS:
古董收藏最怕假,古琴也有不少做假手段。最“高仿”的手段是用老木头制琴,并人为做断纹(即“假断”)。对木材懂行的收藏者可以凭知识判断古琴的真假。比如明琴的配件多为紫檀、黄花梨,如果使用红木制作的配件就应该是清代或清代之后制作的。
断纹的形成与年代有关,琴的材质和保存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年代较久远的琴身出现的断纹较多,很可能形成“梅花断”,而年代较短的有可能出现较浅的大蛇腹纹、小蛇腹纹等。造假者使用热胀冷缩法,先用刀在琴身上划,加漆,用喷枪烧或者用烤炉烤,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就泡冷水或放在雪地里。经过热胀冷缩,琴身就会形成不同的纹路。
判断古琴的流传可参考史料和古琴上的铭文。不过铭文也可能有假,收藏者要结合史料和篆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古时的琴弦用蚕丝所制,容易断,而且难以保存至今,所以保存至今的古琴或者没有琴弦,或者是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