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成了“烂尾”工程,令人揪心。 是汉代大墓,这厢是墓前败落,杂草丛生,备受冷遇;而那厢是人头簇拥,争论不休,好不热闹;同样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厢“发现”成“鸡肋”,被打入冷宫;而那厢“发现”是“金矿”,后人在为掘金大动干戈……面对这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六安王”痛不欲生,“魏武王”笑傲江湖。 还是曹操名气大,身价也高,潜在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在GDP的感召之下,当地人在不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商业开发,唱起了旅游经济的大戏。相比之下,六安王的名头小得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被当地整成了“烂尾”工程。 说穿了,还是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思维作崇,从而在对待文物上,是轻保护而重利用。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文物,视为一座富矿;没有商业用途的文物,则视之为鸡肋;而所谓的文物保护,只是逐利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