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模最大考古学专题展在北京展出 四百多件珍贵文物中有七成是首次露面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首都博物馆联手推出的“考古中华”展览于日前在北京隆重开展。本次展览是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之一,展览共展出了考古研究所60年来的各种重要成果。展览分为18个部分,展出了60多处重要的聚落址、都城址、佛教遗址和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 400多件珍贵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这些珍贵文物有七成以上为首次露面展出。而展览内容之丰富、文物之精美多样堪称首屈一指,是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最早的面条、最早的家猪、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玉圭和玉钺…… 展览展示了一些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进展,比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如何将尸体截肢后埋葬、夏王朝以前都城的探索、曹操所建设的都城邺城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古代开颅术的形式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以往的展示都是从考古学发现的当时的房子、所用工具等来考证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迁,而这次展览,还通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直接展示农作物的种子或家畜的遗骸等来展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在聚落部分,展示出了考古学家在青海发现的和灾难遗迹有关的聚落形态,在那里发现了一座房子里有14具人骨,并在那里发现了地裂喷砂的现象。这是中国发现的4000年前最典型的地震和洪水泥石流灾难的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一碗保存完好的面条,在这个房子里一只碗倒扣着,碗里的食物虽然已经碳化,但仍能看出其形状。一般认为面条源于欧洲,但欧洲最早的实物没那么早,这碗面条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其材质不是面粉,而是由小米磨成粉做成,面条很均匀,但其做法已无法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