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长沙市五一广场。阳光依然灼热,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抹了抹额头的汗水,“现场发掘工作正在加班加点、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每天出土的文物在出土后两小时内送往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进行保护和清理。” 两个月前,就在黄朴华的身旁,一口藏有大量东汉简牍的古井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被发现。一边是地铁建设,一边是考古发掘,如何既不影响城市建设,又切实保护好文物,成为长沙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必须面对的难题。 东汉古井“惊现”工地 6月22日凌晨,在长沙市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东南侧的地下水管改造工程中,一口埋藏有近万枚简牍的古井被发现。 据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古井井底距地表6米多深,简牍堆积层位于地表以下5至6米,分为竹简和木牍两类,数量预计近万枚,目前收集的散落木牍54枚,每一枚长约23厘米,宽约3厘米。根据简牍上的内容,专家初步推测其为东汉早中期的官府文书档案。 据了解,长沙已多次发现从战国到汉代的简牍,但此次出土的东汉早中期简牍在长沙属首次,填补了长沙出土东汉早中期简牍的空白,丰富了东汉简牍的内容,并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专家认定,此次考古发现,为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信息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历史学、简牍学、古文献学研究将有重要意义。 地铁建设为考古“停摆” 一边是地铁建设,一边是考古发掘,二者如何协调?此次考古发掘从一开始,便面临这样的“两难”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