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艺术品收藏是一大热门话题,而玉器收藏也受到广大藏友的热爱与追捧。如何鉴定玉器的真伪和年代,是大家持续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今天上午,在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为浙江人文大讲堂的观众献上了“中国古玉的发展与辨伪”的精彩讲座。 国人自古偏爱玉 良渚的玉器原来是老天的食物 “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大约有1万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杨老向大家讲解了玉文化历史,中国玉文化历史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但中国玉文化的鼎盛时期应该在史前文明时期。在他看来,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一起,为中华大地扛起了文明的大旗。此后的中华文明,以玉为灵魂金(包括青铜器、金器等)为神,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杨老介绍,人类对玉的偏爱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人认为他们的生存、所获得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保佑他们,慢慢地他们就把这种无形的力量具象化,最后发展到有了神灵的概念。人们认为要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部落,就必须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就出现了巫,由巫来完成事神的任务。 巫拿什么来事神呢?他们就拿玉。《山海经》中记载,人要维持生命就需要吃果实、吃肉,黄帝则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玉。对于人来说饮食是第一位的,所以巫认为神也像活人一样是将饮食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巫就给神送去它最爱吃的玉,以玉事神。杨老认为,良渚出土的诸多史前玉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造型?因为这都是奉献给老天的食物。 如何提高鉴定水平?去博物馆多看看出土的古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