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记者从在榆林召开的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陕西省整体验收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实地调查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文物普查率、文物普查质量和文物点登记数量等指标,陕西省组织专家逐县进行验收,均符合国家文物普查规范和标准要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摸清了全省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家底。本次普查,全省共调查、登记文物点6万余处,其中新发现4万余处,各类文物点中,古遗址2.1万余处、古墓葬近1.8万处、古建筑8000余处、石窟石刻5000余处、乡土建筑、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文化线路及文化景观等新文化遗产品类4000余处。填写普查表格84328份计50万页、约5000万字,普查采集的所有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并有专人管理。普查共对30万个调查对象进行了数码照相记录,拍摄照片180余万张,收集标本10.3万片(件)。 ——新发现和登记了一批重要文化遗产。神木县邱井沟恐龙脚印化石的发现,对陕西远古环境及古生物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市高陵县渭河南岸古生物化石及人头骨的发现,为研究渭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等重大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宝鸡市麟游县兰堡子遗址发现的具有马家窑文化风格的遗存,填补了宝鸡北部地区同类遗存的空白。 ——建立了全国第一座文物普查标本库。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在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建立了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标本库。标本库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480平方米,配置了100多个轨道式标本柜。这是全国第一座以省为单位全面收集文物普查标本的专业库房,也是我省在全国文物普查中的创新之举。 ——锻炼和壮大了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在这次普查中,我省先后有来自最基层的6000多人次文博干部经过这次普查培训、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及资料录入,使基层文物工作者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