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6月11日有关部门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协议,将大高玄殿文物建筑移交给故宫管理后,这座被占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古建筑群,终于完成腾退,有条件实现大修。目前,大殿已完成抢险加固,正在进行测量和绘图,为大修做准备工作。 仅存明清皇家道观堪称京城一绝 在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西侧有一组恢弘的建筑,这就是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高玄殿。这组建筑精美的古建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是国内目前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明清皇家道观,内存大高玄殿、钟鼓楼、东西配殿等,其中象征天圆地方的乾元阁,造型与天坛祈年殿相似,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内部彩画及藻井精美,堪称京城一绝。 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进行了产权登记。然而由于当时百废待兴,许多单位为节省建办公地点的经费,暂时借用古迹。其中,有关部门就向故宫“借来”大高玄殿办公至今。因此,赫赫有名的京城“三座门”从未对公众开放过。好奇的游客只能望着高高的红墙和露出的乾元阁蓝琉璃瓦顶,在脑海里“还原”这座古建筑的宏伟与壮观。 一方面,木质大殿“变身”办公室,周围空地也逐渐被新建房占据;另一方面,经费缺少、占用使用人员缺乏古建知识,古建筑一度面临破坏性使用的尴尬局面。据专家回忆,2005年,大高玄殿等古建筑上飞线很多,所有建筑都未安装防火报警设施,大部分建筑未安装避雷设施。部分大殿的屋顶已经漏雨,古建筑的石栏板被人为锯断,兽头被车辆撞坏散落院内。杂物和煤堆已将百年古树挤压得奄奄一息。 腾退国保单位历时20年 为了尽快缓解这一局面,2005年夏天,北京市文物局给其管理使用单位下发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在一年内进行整改。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文保专家就首次提出,建议这处独特的古建筑实现腾退。之后,全国政协两次接到委员提案,呼吁把大高玄殿归还故宫博物院。2000年11月,古建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还发出《关于收回大高玄殿作为文化设施的倡议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搬迁条件迟迟没有谈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