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十二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工作,更广泛地吸引和集成全社会优质科技资源,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体系, 7月25日至26日,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科学院在京联合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题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熹等参加研讨。开幕式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罗静主持。 本次研讨会是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动员会,主要内容是理清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需求,凝练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性基础与前沿方向,为局院战略合作确立科学的目标和重大研究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大,物理、化学、计算机、遥感、环境、地质等多种科学和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逐步应用,使得文化遗产研究的领域和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工作成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认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优质科技资源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其二,国家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护科技成果快速涌现,一大批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从过去单一的技术研发,逐步构建起基础应用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体系。其三,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构建起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以及由创新联盟3个层次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主体性要素,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其四,科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