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达百米的工作面上那些采玉工人与他们挖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从远处看,他们犹如一粒粒细小的芝麻散落在石块中间。望着那些细黑的移动着的人影,我突然觉得人类不但和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有时面对自己创造的浩大工程也会产生无尽的慨叹:创造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剩下的往往只有孤独、渺小与茫然。 《诗经小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开采山石料在古代叫“攻玉”,也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但这要冒极大的风险。自古至今,有无数人为此倾家荡产,损身殒命。在昆仑山野牛沟采玉的多是回民,他们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贫穷的乡村。小韩是他们中的一个小负责人,他带领我一直下到矿底几十米深的矿洞。 这个矿洞高、宽都只1米多点,我们只能一寸一寸匍匐着爬进洞中。没进洞之前我想象玉石矿一定是连成一片的,洞里肯定是四壁皆玉,光可鉴人。可我们一直爬到到洞底也没看到一丁点玉的痕迹。爬出洞外,我想请小韩指点我拍摄一张原生玉矿脉的照片。望着高达百米的开采面,小韩扳弄着被石头“啃”掉小拇指的左手默然地摇摇头。他说在这开采一年多了,连他自己至今也未见到一处像样的矿脉。 在来玉矿之前我想象采玉可能和开采大理石一样,一采一大片,直到这时才知道想象是多么无知可笑。首先玉矿不像别的矿石连片,而是断断续续地藏在石岩芯里,矿脉真的如古诗所云如烟似雾、飘忽不定。偶尔露出的矿脉又被厚厚的岩石层包裹,每取一块玉必须去掉大量的包在玉外的坚硬岩石。这就决定采玉人不但要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还要有一双识玉的慧眼,识别玉和石的不同。与玉相连的岩石叫玉石根,看来像玉却是石,最难区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前功尽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