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长沙发现清代著名戏剧家杨恩寿墓
2010-6-28 8:34:00 来源:长沙晚报 阅读:3282
 [    ] [打印]


  文物现状 墓址保存完整
  杨恩寿墓位于雨花区石马铺后山上,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91),占地面积10平方米。该墓为花岗岩结构,分别由墓冢、墓围、墓碑、前坪等部分组成,造形古朴庄重。主碑竖书“诗人杨坦园墓”,左右次碑分别刊刻了子孙题写的墓志铭记及其遗诗一首。
  记者见到整个墓址保存完整,在草木葱郁之中,一代戏剧家长眠于此,令人怀思。据周围村民称,过年过节,总有人来此墓地怀思,大概是艺术界人士。
  目前,长沙市已将墓地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市文物局专家称,杨恩寿的戏剧地位无疑将使墓园成为长沙市一大文化景点。
  文物价值 为研究湖湘戏剧史提供资料
  据史料记载: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名坦园,号蓬海、朋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清代晚期著名诗人、戏曲家及戏曲理论家。他17岁始应童试,21岁中秀才,25岁得优贡。经过6次乡试,37岁中举。曾任湖北盐运使,湖北候补知县,以候补知府充湖北护贡使。参加会试失败后,从此放弃科举,以作幕宾和著述度过余生。杨恩寿与湖南著名士人郭嵩焘、王先谦、王闿运及湘军著名人物曾国荃、李元度等人交往密切。
  杨恩寿一生著述颇富,有《坦园丛书》等14种作品问世,代表作《词余丛话》及《续词余丛话》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此外,尚有未刊印的十册内容丰富的《坦园日记》存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清同治年间长沙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对研究当时湖南地方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社会史和文化史价值。
  文物故事 “戏痴”一生醉心于戏曲
  杨恩寿性情旷达,能酒善歌,自少醉心于戏曲,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曾在日记中回忆:“忆自十余年来,颇有戏癖。在家闲住,行止自如,路无论远近,时不分寒暑,天不问晴雨,戏不拘昆乱,笙歌岁月,粉黛年华,虽曰荒德,聊以适志。”
  凭着这种对戏曲的酷爱,杨恩寿一生创作了大量剧作和戏曲论著。《桂枝香》和《再来人》是杨恩寿戏曲创作的代表作。《桂枝香》为一则才子佳人剧,写年轻士生田春航与京师名旦李佳芳相好。当田春航参加会试不中,处于困厄之中时,李桂芳毅然取私房钱万金捐助,激励他苦读,后来田春航终于高中状元,李桂芳成为状元夫人。杨恩寿在剧中赞颂李桂劳慧眼识名士,讽刺世间庸人冷眼,同时感慨自己未逢知己,怀才不遇。《再来人》写福建老儒陈仲英执意追求功名,但久困场屋,郁死牖下,后再托生季毓英,得以状元及第,荣华富贵。在对剧中人物的描写中,反映出杨恩寿一方面仍将金榜题名视作士人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又已意识到科举的各种弊端。他借剧中陈仲英之口感慨陈言:“朝廷慎重树名,偏中了这些败类,文运如此,国运可知。”这正是科举制度腐朽衰败期知识分子矛盾心态的表现。
  杨恩寿的剧作,情节曲折,场次紧凑,富有戏剧性。剧中的语言质朴生动,感情真切,因而人物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很强,在当时就受到好评。后来的剧作家写作剧本时,也经常借鉴他的创作手法。(记者 田芳 通讯员 吴文峰 师磊)

 
本文共 [1] [2]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