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精美陶器、西汉的铜带钩、东汉的青铜博山炉,唐宋时期的青瓷炉……昨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瀑布沟水电站工程淹没区考古发掘成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历时7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从本月起,水电站开始蓄水,目前已经淹到790多米,“麦坪遗址”即将沉入水底。 ○现场播报 汉源将建博物馆展示文物 昨日上午,汇报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四川大学、省社科院的专家教授,以及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雅安市文化局、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现场展示的近百件精美文物引起与会者的惊叹,而这些精美文物,均来自淹没区的22个遗址。 配合水电站建设 抢救发掘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介绍,考古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完成851米高程淹没线以下文物点的野外考古发掘工作。这是我省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最大规模文物保护、抢救项目,也是省内历时最长、投入人力最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蓄水高度已达790多米 记者从相关负责人处获悉,在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后,水电站从6月初开始蓄水,目前已经淹没至790多米。按计划6-7月蓄水将告一段落。而在汛期,水电站的蓄水位将达到851米。麦坪遗址,这座4500年前的“大渡河中游枢纽城市”等将永沉水底。目前汉源方面正在建设相关博物馆,届时,淹没区考古发掘的精美文物将在其中陈列。 ○成果汇报 7年发掘 挖出四川“神秘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发掘中初步确认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麦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