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鉴定举要(二)
2010-4-24 9:42:00 来源:中华玉网 阅读:2223
 [    ] [打印]

 
  目前,学术界、考古界、收藏界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这个话题上,荐者有之,誉者有之、疑者更有之。先民留下的千古谜团一旦破解,必将引起世人震惊。
  但无论专家们如何争论,目前收藏三代以前的古玉风气已经形成了继宋、清之后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献的短缺和资料的匮乏,把握一些鉴定要点,还是必要的。
  1、器形 这是鉴定历代古玉的必参项目,在鉴定器形单纯,变化单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更显得重要。比如图中的桥形璜,只有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的大溪文化中有少量出土,如果卖方一定说是山东带来准备出手的,那就应仔细考虑了。
  2、玉质 大约从夏商开始,新疆和阗玉进入中原并逐步成为主流。在此之前的先民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各地方不同的玉材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但毕竟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的玉矿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湮没不可寻了。作假者当然也很注意这一点,往往利用近似的玉料加以伪制。所以,多看博物馆的实物和印刷精良的图册,也会受益匪浅。
  3、工艺 这里的工艺包括磨制和纹饰两方面。除了良渚文化等廖廖可数的几种典型纹饰外,许多的器物都是光素无纹的。它的磨制占了很大比重。例如作为佩饰的玉璜,一般把孔打在璜的两端,如果遇到在中央打孔的玉璜,那么就有两种大的可能:其一,这是周代以后的玉璜工艺。其二,伪制品。
  4、沁色 沁色和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有很大关系。例如葬具结构吧,北方的红山文化身份较高的死者制造石棺葬具,南方的良渚文化则多打造木质棺椁。石质棺具坚固耐用,历经数千年仍保存过完好,但由于石棺不严,细沙泥会随水渗入棺中,造成玉器泌色底面稍重一些。而木质棺椁则容易塌方或腐朽,因而造成埋藏玉器一面沁色较重,一面很轻,甚至无沁色。
  以上几例,多是老生常谈,却无疑是鉴定古玉重点中的重点,新石器晚期的玉器,虽然远不及后代玉器那么复杂,但却正处于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和人类文明起源的交织点。它并不神秘,却隽永深长。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