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拆迁拆出全国唯一清代示碑
2010-1-4 9:19:00 来源: 重庆时报 阅读:1083
 [    ] [打印]

 
  在即将拆迁的居民区深藏着一块石碑,它的历史已超100年。揩去碑上的灰尘,细看碑文,人们发现上面记载的竟是清同治年间一场煤价上涨引发的官司。
  拆迁区域发现“示碑”
  万盛老街粮食公司一带即将拆迁,就在一间不久后就将拆除的老房子里,有一块沾染了灰尘的石碑。
  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块碑已存在很长时间了,究竟是50年、100年还是200年,他们都说不清楚了。即将搬迁的老居民回忆说,自己出生时,这块碑就已经在这里了。于是,有人怀疑这里是大户人家墓冢,也有人说这里以前是一个香火极盛的庙宇。
  走进这间空的老房子看到,石碑是嵌入墙壁里作为墙面的一部分的,揩去它上边的灰尘,露出了它上边的字迹“示碑”。碑文记载了清同治年间,万盛地区发生的一桩影响颇大的禁煤外运公案。
  虽然只是一块反映官司的示碑,但有关专家表示,它折射出万盛采煤和煤炭交易的历史,因此文物价值很高。
  “示碑”竟然是百年古董
  “这块碑并不是墓碑。‘示碑’就是把事情公示,立碑为证。”万盛文管所介绍,这块“示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这里曾经是一个庙,香火非常旺盛,后来改建成了粮食公司。墓碑所在的这间房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虽然人们并不知道这块“示碑”是什么东西,但大家都知道它存在的时间很长了,所以在建造房子时,刻意将其作为墙面的一部分,嵌入墙壁,以保护“示碑”。
  此次,这一区域即将拆迁,厂区的居民才找到政府告知此事。万盛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令狐克强对示碑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它确实是100多年前的“古董”。
  它的价值》
  全国唯一的
  煤炭销售示碑
  众所知,万盛因矿设区,而万盛采煤历史所蕴含的文化,能了解的并不多,禁煤外运“示碑”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万盛的采煤历史。
  令狐克强表示,“这个石碑保存得相当完好,从清朝到现在1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它不仅是一块反映煤炭销售引起一场官司的记载碑,同时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煤炭销售专业示碑,它的文物价值就在这点,全国仅此一块。
  所以万盛文管局表示,虽然这一区域将拆迁,但“示碑”将就地保护,同时他们也将申请将其列为保护文物。
  碑文记载100多年前的官司
  煤价上涨煤商被联名状告
  昨日,令狐克强解密了这块石碑的来历。原来,示碑记载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万盛地区发生的一桩影响颇大、历时一年的禁煤外运公案。
  清同治年间,万盛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很小,全系人力手镐、钢钎采掘,且产量有限。矿坑主要分布在万盛场东南的方家山、黑旗岩、道角、董村一带,“仅足敷本地烟火,不能兼济他方”。但这里所产的煤炭发热量高,深受綦江、巴县、泸州等地的汽船、酒厂的喜爱。同治十一年春,以傅洪兴为首的商贩,在万盛一带收购煤炭,船运綦江、巴县等地销售,致使万盛煤价陡涨,引起了当地民众、乡绅不满。这年秋天,煤价涨幅达一倍。
  万盛场的士绅、保正邓文琳、王如春等12人联名向南川县提出诉讼。临审,傅洪兴又躲避拒不到县衙听审。于是,知县黄某判决,并发布告示严禁煤炭外运,“永不准装载出河”。
  当年冬天,黄知县离任。傅洪兴等不再理睬禁令,又“乘隙复装”。万盛场乡绅再度联名控告。新任知县文某也出告示,严禁煤炭外销,“如违示重惩”。傅洪兴不服,串联巴县、綦江商人蔡文蔚等向重庆府上控。重庆府批转南川县原知县黄某复审。
  原告、被告对簿公堂,黄知县当场判决:“傅洪兴等不应购煤出河,只准背负肩挑以济乡户。巴、綦等县所需之煤,由綦桐交界之通坎、岩门、减堂、乌龟山四处采取,何以购我七甲(即万盛场)之煤?”并饬令傅洪兴当场画押完案。
  同时,“并谕阖甲绅粮立即镌碑以垂永远”。官司获胜后,乡绅们将事情原委刻成碑文,立于万盛场老街。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