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中国博物馆从“藏宝库”到“魔法棒”
2010-1-30 8:36:00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1064
 [    ] [打印]

  2010年堪称中国博物馆事业大年。
  1月26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
  5月18日,将迎来第三十四个国际博物馆日,此次纪念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11月7日至12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将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这是国际博协每三年一次的大会首度在中国举办,大会将延续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
  人类文化景观中最伟大的发明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900家,居全世界国家博物馆拥有量前列。
  这是1月25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仍在办公室紧张地忙碌,核正会议的信息,校订相关资料。
  忙碌的间歇,他递来一册《国家一级博物馆导览》,这本国家文物局新近出版的小书散发着馥郁的墨香,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依次从历史深处浮现:
  故宫博物院——号称“天下第一”的雕龙髹金大椅,13条金龙盘绕于椅背之上,清王朝灭亡后,龙椅一度失轶于民间,收藏家朱家溍在一个破败的库房里找到它,故宫的能工巧匠花费一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如初;曾收藏于乾隆皇帝“三希堂”的王珣《伯远帖》,在短短47个字中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曾深眠于葱郁的麦田,重返人间的远古器物映射着中华早期文明的道道霞光。
  免费时代的中国博物馆
  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一些场馆观众量增加近10倍,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我国博物馆进入了免费时代。“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强调。
  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开展的公众调查显示,在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公众关注度排名第一。
  截至2009年底,文化系统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约占总数的77%。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目前,大多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经度过了免费开放之初的“爆棚”、“井喷”期,观众人数逐渐趋于常量,大型馆基本保持在日均约3000人次。实践证明,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公众生活的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改变了许多博物馆冷冷清清的局面,充分地发挥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职能。
  中国博物馆建设迎来春天
  已形成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元化博物馆体系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文物事业管理局,负责领导全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各大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文物博物馆领导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接管了旧中国留下来的21个博物馆,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教育机构”为目标,对旧博物馆进行整顿和改造。文化部首先确定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历史博物馆为改造重点,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造陈列内容,整顿藏品管理,加强观众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博物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博物馆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原有省级以上大馆大多完成或正在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并有一大批市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行各业都注重收集保护本行业的历史文化资源,行业博物馆建设力度大大加强;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文化遗产领域,民办博物馆迅速成长。我国已经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宋新潮说。
  博物馆职能发生显著变化,以人为本精神更加彰显。我国博物馆从传统的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社会角色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06年,中国成功获得2010年国际博协第二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承办权,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安来顺说。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900家,居全世界国家博物馆拥有量前列。”王文章说。历经沧桑的中国博物馆,正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见证并推动着社会向前迈进。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