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钙化,最后还必须提到,如果是真品,其钙化点的表面除非有人为的损伤,一般都有与全器连成整体的一层包浆。 要是给以上来个总结的话,对出土古玉的钙化,一要注意“掺合状”,二要留意“高发区”,三要观察“入里”,四要考虑“包浆”。 再说一说蚀斑。在一般的情况下,蚀斑与钙化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随着玉质钙化的不断“演进”,继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蚀斑,但反过来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有钙化不一定有蚀斑,因为它还尚未“演变”到家。当然,我们在以上谈到察看钙化的自然程度,要是基本上确定这块玉到代的话,如能再观察到自然的蚀斑现象,这就更增加了我们往兜里掏钱的信心。但要注意我在这里讲到的是自然的蚀斑现象,同人为制作的假蚀斑,有着原则的区别。凭着现代机械钻、铣、刨等先进器具,又加上化学方法的再处理,作伪者不难把器件表面做到坑坑洼洼,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察这些坑坑洼洼有否机械制作之残留或伤凿痕迹,若为化学物品之杰作,其表面坑坑洼洼的分布则比较均匀,应不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