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年度考古学论坛,正式公布了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张家港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强势当选,并因历史最悠久列六大新发现之首。一并入选的还有近期广受关注的“曹操墓”。
1月23日,南京博物院和张家港市政府联合召开发布会宣布,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群,为我国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其规格之大、内涵之丰富被专家称为“崧泽王”。
墓坑内橘色尖底瓶惊倒众专家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张家港市海拔最高的山香山脚下的东山村遗址所在地,走进南沙街道办事处的大院里,这里已经俨然成为一片大型墓坑。遗址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主要是小型墓葬;遗址中部为建筑区,发现有多座房址,其中崧泽文化时期房址就有5座;遗址的西部则都是大型墓葬。
编号90号墓、91号墓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两座,最长达3.3米,宽1.8米左右。“这个器物太特别了!以前在长江下游地区真是没发现过!”专家们对着97号墓坑内一个橘黄色有花纹、形如炮弹状的尖底瓶纷纷发出惊喜的赞叹。这个宝贝也似乎有着神秘的身份和价值。专家介绍,它明显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风格,为探讨黄河中游与长江下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90号墓出土石钺、石锛、玉器、陶器等随葬品56件,是迄今发现的崧泽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最多的一座。随葬玉器是身份的象征,东山村墓葬中,随葬玉器多,种类丰富,几乎每座大墓内的玉器数量都在10件以上,有的近20件。随葬玉器的种类有:璜、瑗、钺、镯、玦、环、管、珠、坠、凿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
92号墓随葬有崧泽文化玉器中最长的玉璜,最大径16.7厘米,外围弧度长21.5厘米,器身上钻有5个系孔,外观十分精美。90号墓中还出土一套制玉工具,包括石锥、砺石、石英砂等,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产玉器的大权,身份和地位非常显赫。93号墓中还出土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钥匙状玉饰,让现场专家都叹为观止。一些新造型的玉器,如92号墓内的锥形玉饰、93号墓内的钥匙状玉饰、“G”形玉饰、96号墓内的鱼形玉饰等,也足见墓主身份之显贵。
发现始于20年前兴建乡镇办公房
张家港这座于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港口城市,怎么会挖掘出被专家冠以“文明之光”美誉的东山村遗址?记者采访获悉,这一入选2009中国六大考古发现的惊奇竟然始于偶然的乡村办公房的兴建。
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介绍,东山村遗址坐落在香山东脊向东延伸的坡地上。1989年当地镇政府建房盖楼时挖出不少布满斑驳的陶罐碎片,这才意外地发现该遗址,到2009年11月,前后两次抢救性考古已累计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数百件。通过对遗址现状的仔细勘查和钻探,遗址的整体平面近圆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区域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经过多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东山村遗址的考古信息越来越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兴奋地说,“东山村遗址的现场所反映的社会分化程度是同时代中,黄河流域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