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玉中牛毛纹的形状、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 作者选用一件江苏出土的战国玉凤为样品,对分布其上的牛毛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玉凤长11.4厘米,宽6厘米,厚0.6厘米,为三凤一体佩。一面凤浅浮雕,杏眼,尖长勾喙,爪两趾,身成S形,身上满饰长勾连涡纹及网格纹,关节处以涡纹表示,尾端还饰一草叶纹。 另一面相对处也为一凤头,但凤眼以双圈阴线刻划,身体以三条阴刻弧线及双“二”字纹刻划,尾端为另一凤头,故此面为双凤联体。器为白玉,但整器遍布细密的红褐色的牛毛纹。放大观察(60倍),可清楚地看出所谓牛毛纹沁色就是分布于玉器肌理的微细牛毛状裂隙中的铁质氧化物呈色(反射光下可见红色反射色),而非所谓水银呈色。 放大镜下(放大10倍)可见牛毛纹产状不甚稳定,单条“牛毛”往往延伸不远(一般不超过5毫米)即行消失,且单条“牛毛”短而弯曲,若干条“牛毛”则常以侧列关系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