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京城,天黑之后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但几家五星级酒店灯火通明,越夜越闹腾——嘉德、保利、匡时、翰海等号称中国拍卖界“航母”的几家大机构正接连上演“秋拍”。这阵子流动性泛滥,流到哪儿哪儿起泡沫。果然,今年“秋拍”拍出的艺术品价格一个比一个“给力”。 偌大的厅堂里,别说上千座位概无虚席,连找个落脚地儿也不太容易,人堆后头,还有七八台摄像机齐刷刷架着。拍卖师站在高台,各色拍品左右一字排开……不过人们的兴奋点终究还是落在中央大屏幕上那串不断滚动的数字,总有人瞪大眼睛微动着嘴唇数它究竟拖拽了多少个“0”。 去年,4件拍品把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带进了“亿元时代”,今年,“亿元俱乐部”截至12月13日又新添11位成员。拍场金钱狂舞,若想进门,没那么简单,想买某些特殊拍品,先花200万元办一张竞拍号牌!有人说:看出来了,这年月什么都值钱,就是钱不值钱。 拍卖师:原来是个起哄的主儿? “180万-200万-220万-240万-260万-280万-300万……”竞买一开场,拍卖师就不停嘴地报数字,这一串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所以每在“重大拍品”开拍前,拍卖师总不忘喝上一口水,这一报数可能就得持续十多分钟。拍卖场也是他们的秀场,秀的是一气呵成连绵不绝的“贯口”活儿,一不留神,你会觉得他在说相声,说“报菜名”一类的功夫段子。嘴不停,手势也不能断,拍卖师机警地环顾四周,不住把手指向举牌人,营造紧张竞买气氛,很有点刻意。 似乎一切举动,都只为将拍品拍出更高价格。“还有加价的吗?”有时,场下波澜不惊,拍卖师仍执著地问;当报过“第一次”、 “第二次”,就是迟迟不忍报出“第三次”。记者在京城一场拍卖会上还亲眼看到,一件拍品明明已经落槌,忽见场下有人出了更高的价,那拍卖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愣是改了口。 拍卖场上竞买的激烈,有时甚至是拍卖师用嘴喊出来的,当然,幕后还有指尖功夫了得的打字员紧跟着他的报数,把大屏幕上的金额飞速刷新。其实,若有旁观者足够冷静和细心,不总把视线锁定于拍卖师的手势和大屏幕的闪烁,就不难发现此刻并没有谁在举牌竞买。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拍卖场合拍卖师凭空叫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一般人发觉不了,因为急急连报几个价格之后,总会有人接盘——这就把漏洞补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