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
作为1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安阳从事考古活动的考古学者,我认为,这次出土的是曹操墓,已有基本定论,没有问题。大多数质疑的声音,基本在说外行话。
考古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
我曾负责发掘研究的殷墟遗址,就在发现曹操墓的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不远。曹操墓出土后,我也到考古现场实地踏勘过。
事实上,早在2005年,我就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在西高穴村附近的曹操墓顶的田地里站了半天。那时已经知道这是一座“疑似曹操墓”。当时我正在为北京电视台录制一套有关曹操的节目。录制接近尾声时,北京电视台制片人李冰还问我主不主张发掘这座墓,我当时表示不主张挖掘,因为我们没有理由打搅他,如果这是曹操墓,应该让曹操这位大英雄在地下好好安息。
但后来的几年里,曹操墓遭到一些不法分子盗扰。学术界在尚无法肯定是不是曹操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是可以理解的。
我是研究商代考古的,本不研究汉魏。最近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建议我站出来捍卫学术尊严,所以我才出来面对媒体。目前河南省公布的6条证据,已经证明这就是曹操墓。只是一些朋友不大了解考古学得出结论的科研过程,从而发出一些反对或质疑声。当时的新闻发布会,如果顺便将这6条证据背后的科研逻辑说一说就好了。
我多年从事一线考古,考古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研究过程通常是先从纯粹的考古资料出发,立足实物证据求得一系列“知识点”,再拿这一系列“知识点”去与可信的文献资料比对。只有立足考古发现的“知识点”与文献中的信史史料完全咬合时,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最初的“知识点”纯粹是通过分析考古出土实物得到的。这些知识在与文献资料比对之前是完全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它们不受文献任何影响。二是用来比对的文献资料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要先行梳理。通常“正史”优于“野史”,与事发年代相近的文献优于后世文献,而那些荒诞不经的记录通常不加采信。三是源自考古发现的推论与文献记录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印证,而是一系列“知识点”与一系列“文献记录”之间的“咬合”。如同齿轮与齿轮间的环环相扣。四是文献记录最终要服从考古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