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曹操墓引发“三国旅游大战”
2010-1-10 9:49:00 来源:东方今报 阅读:2775
 [    ] [打印]


    许昌要建300个三国文化景点
    巧合的是,就在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公布后的第三天,“许昌三国文化苑”项目正式签约。“许昌三国文化苑”由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规划设计、禹州市政府和北京一家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主要包括300个三国文化景点、中国东方第一摄影棚、三国古战场拍摄基地等。
    计划投资6亿元的“许昌三国文化苑”,占地1万亩,以禹州森林植物园、纸坊水库及周边作为项目用地,共分两期完成,建设周期为2年。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计划于2010年3月底前完成,主要建设“曹操故里”、“诸葛亮故里”、“貂蝉故里”等。建成后还将在此拍摄365集版本的《三国演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是郭沫若说过的一句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与三国有关的名胜古迹有500多处,许昌就占了80余处。曹丞相府、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始发地灞陵桥、关公夜读《春秋》的春秋楼等都是三国文化旅游景点。其中,曹丞相府是许昌投资2.3亿元修建的,200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许昌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延伟说,曹操雄踞许昌25年,许昌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是建安文学发祥地。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以及坊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使许昌成为一座天然的三国历史博物馆。许昌市旅游局要紧紧抓住当前曹操墓掀起的“曹操热”,着力推广“曹魏故都游”。
    各地争抢“三国文化之乡”
    河北省涿州市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地,被称为“三国文化”的源头。2006年6月13日,涿州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同时,“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也宣布定址于涿州。
    当时,许昌在网上正对该市三国文化旅游景点合作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推介,此项目中有河南省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汉魏故城遗址”、“毓秀台”、“愍帝陵”、“汉张公祠”、“三姓柏”、“白马冢”、“徐晃墓”、“郄虑墓”等。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将按《许昌县志》记载“古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的规模,重现汉代都城的风采。此前,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友仁曾多次呼吁,要重视保护许昌的三国历史文化品牌。史友仁认为,虽然许昌有许多关于三国的名胜古迹,但多是一些遗迹、遗址,“有说头、有听头,没看头、没玩头”,而一些文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经过申报,2006年9月,许昌也被批准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和“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4月,湖北省襄樊市也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现在,其他一些城市也在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从2007年开始,许昌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周”,积极推介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2009年10月9日,许昌还举行了全国首届曹魏文化暨第十九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认为,许昌作为曹操经济、政治活动的中心,是三国文化研究的重镇。
    曹操墓再掀三国旅游开发热
    近年来,随着三国文化升温,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开发与三国有关的旅游。
    湖北省的三国旅游景点、遗址有180多个。已开发的有30多个,约占全国开发的一半。其中黄鹤楼、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鄂城西山、长坂坡等名气较大。去年,湖北“三国游”被纳入省级规划。
    近日,有湖北媒体报道,今后几年,湖北省将创建5A级的三国旅游景区。通过长江旅游线路将武汉、荆州和宜昌的三国旅游精品连接起来,向境外促销,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赤壁市是湖北的一个县级市,赤壁大战就发生于此。电影《赤壁》上映后,赤壁更加出名,现在已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湖北荆州被誉为“关公文化之乡”,《三国演义》中有72回写到荆州。荆州正在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作为三国遗址游大省,四川缀满了三国文化的碎片。成都武侯祠、剑门蜀道等已成为“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
    三国时期,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许褚家族等都是安徽亳州重要的名门望族。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曹操研究会会长赵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亳州的曹氏宗族墓群已经被发掘了10多座,还有20多座墓没有进行发掘,争取早日对亳州没有发掘的曹氏宗族墓群进行发掘。                 
本文共 [1] [2]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