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玉鉴定专家 古方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化工技术被引入仿古玉作旧领域,使得仿古玉制作水平大为提高。现代仿古玉作旧方法主要有: (1)、酸性作旧。主要原料是氧氟酸、硝酸和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之一的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4—10个小时左右,即产生了所谓白灰皮。如器物某些地方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一般添加的颜色有红、黄、黑和咖啡色等几种。如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亦有用朱砂的;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的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此外,有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50%的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浸入缝隙,以便使人感觉灰皮已深入到器物的内部。还有一种是用医院牙科用的牙骨粉将做好灰皮和加好色的器物全身封闭后打磨;或用环氧树脂加上磷苯二甲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满器物,烘干后打磨;或用一种叫“水晶透明漆”的将器物涂好后打磨等。上列方法的目的是使器物在打磨后能表现出所谓的玻璃光,更具有“汉代古玉”的感觉。 (2)、火烧作旧。一般是用氧化钙(石灰)把涂上氢氧化钠的器物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二天,烧出的白色称之为鸡骨白。如想在器物上做出牛毛纹,在闷烧二天后(这时玉器的温度约在300度左右)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即浸几秒钟),就会产生所谓牛毛纹;如果在高锰酸钾的冷水中浸一下,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玉器需着色的部分也要在300度时浸入染料中。也可在需做黑色的地方加上硫 化汞裹烧。器物在烧好和加色过程完成后,就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出光。火烧玉件一般无玻璃光,显得较硬,所仿器物至多像宋或明清件。还有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放在氧氟酸内浸泡后打磨的,效果一般较差,容易识别。 (3)、碱性作旧(又称高压作旧)。是将待作旧的玉器打磨后,在需作色的地方,用硫化汞(黑)或三氯化铁(黄)等涂上,然后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和,加点猪油将器物包裹在内,放到封闭的不锈钢制作的高压釜内。加压的同时加温,压力一般控制在80—120个大气压,温度控制在160-200度,均用仪表控制,约需时4天即成。取出后用二氧化碳热风吹干,然后用硫酸还原,表面就呈现出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的地方就自然沁入色泽。此法主要是仿战国到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做成后器物的色及所谓皮壳能浸到较深的地方,不易鉴别。 5、仿新石器时代玉器 常见的仿制新石器文化玉器为仿红山文化玉、仿良渚文化玉及其它文化玉器。市场上收集的红山文化玉器中则有许多为仿制品,为了鉴定玉器的真假,了解作品的流传历史是必要的。一般来讲,红山文化玉器有如下特征:所用之玉类似岫岩玉,但硬度高,透光度低于岫岩玉。特点类似新疆和田玉,常见的有青黄色及青绿色两种玉料。作品或为片状,或为圆雕。片状作品较薄,边缘处更薄,似有刃。圆雕作品多呈柱状。玉器加工中大量使用开片技术、钻孔技术及线条装饰技术,开片以线切割为主,即用线条拉磨而成。钻孔的孔壁光滑,孔径有变化。常见的线条有四种,一是宽而浅的阴线槽,槽两侧呈坡状。二是粗阴线,线槽较深,不甚宽,或组成网格纹饰于兽身,或在兽头眼部呈环状。三是细阴线,线条纤细若丝,且很浅,用于兽面的局部装饰。四是细弦线,也就是凸起的细线,较少见,仅见于玉蝉之身。目前,仿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现,原因在于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视,也在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许多品种造型和纹饰都十分简练,极容易仿制。常见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鸟兽形饰和片形玉器。仿制的玉鸟做的同遗址中发现的玉鸟非常相似。不是经常摆弄这些器物的人很难断定它们的真伪。一般来说假的红山文化玉鸟在大小、厚薄及细条的粗细运用上还有不足之处。所用的材料同红山文化玉器也有区别。兽形玦为圆柱弯成的环形,一侧有缺口,缺口的一端雕兽头,头较大,耳上竖,呈大三角形,传世玉器中,属红山文化的玉兽形玦确实很多,有一些属于商代作品,尺寸、样式有很多变化。仿制的作品形状往往不准确,尤其是头型、眼形和钻孔的方法,同真实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仿制红山文化片状玉器,形状多不规则,且具有边缘薄,中部厚的特点,判断它们的真伪,主要依据其材质及其新旧程度。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主要有琮、璧、璜、镯、冠形器、柱形器等,品种多,出土量大。故宫收藏有刻着乾隆御制诗的良渚文化玉器,说明清中期时,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大量发现。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活动出现的很早。宋代龙泉窑瓷器中有仿良渚文化的琮式瓶,因而在宋代就可能出现了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明清两代,仿古玉器发达,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仿良渚文化玉器。近几年,玉器制造行业中出现了以拙工粗料追逐高利的风气。仿古玉出现高潮,其中有大量仿良渚文化玉器。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同真正的作品有许多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良渚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阳起石——透闪石族矿物。质地近似新疆玉,硬度高,微透光,但质地较新疆玉更细密,光泽感较弱,颜色近于青绿色,与目前能见到的各色新疆和田玉皆不同;第二类为细石状的青绿色或青黄色玉,硬度较低。表面研磨细腻。有些作品玉色斑驳,有些还带有云母状闪光斑。一些人称之为假玉。多数仿良渚文化玉器用料同良渚文化玉器有别。有些是真正的新疆玉,有些是产地不明的阳起石或蛇纹岩族矿物。2、沁色。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有多种,浙江地区出土的玉器多带有石灰沁,呈暗白色。江苏地区出土的玉器多带白色雾状水沁。另外江苏地区还出土过牙黄色的玉器。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沁色与真玉有别。常见的有假玉石灰沁,在微带白色的硝石上粘上白色。用醋水洗后则脱去。烧烤褐色沁,色暗褐,近似于黑,如烧糊的锅巴。烤糖色沁,似红糖之色,又兼微裂纹。其色似透明不透明。黄赭色沁,布满器表面,色均匀。3、纹饰。良渚文化玉器以兽面纹、神人纹、鸟纹最常见,仿制的纹饰往往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常见的问题有几种:一是画蛇添足,在纹饰上增加一些奇怪的装饰。二是刀法生硬,没有良渚文化玉器应有的刀工。三是随心所欲,纹饰图案太离谱,一点边际都不沾。4、器型。常见的仿良渚玉器有玉琮、柱形器、冠形器。它们的形状与真正的良渚文化玉器往往有别。玉琮的形状应为方柱体、多节玉琮上部略宽于下部,仿制的玉琮往往把中心做成上下直立的筒状。角部的凸出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