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海域进一步确认清代木质古沉船状况、温州海域发现明代沉船遗址、舟山海域探测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海天”舰……2009年,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的浙江水下文物普查捷报频传,浙江沿海水下历史文明因此也渐渐揭开神秘面纱。这是记者昨日从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获悉的消息。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宁波及其附近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同时为宁波的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一年里,水下考古宁波基地的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地在浙江沿海奔波。在3月至5月,他们完成了温州沿海及舟山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陆上调查,发现了25条水下文物线索。5月至7月,完成宁波海域的重点调查和温州海域、舟山海域的普查,10月,再次展开对渔山海域的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很令人振奋,今年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林国聪表示。
象山清木船:遇火灾沉没?出水文物473件
430余件精美青花瓷器、数十枚清代铜钱、被火烧过的木质标本……这是水下考古专家今年10月从象山海域发现的清代木质商贸古沉船中探摸上来的文物。这艘清代木质古沉船发现于2008年10月(本报曾详细报道),今年专家重点调查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确认和评估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这艘船已列入‘十二·五重点计划’,我们对其通过连续数年的调查、发掘、保护、科研,做成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