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所谓“礼制”,就是从王侯到平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礼仪被认为能“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这种礼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是出现了一系列礼玉。这些礼玉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名称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璧、圭、琮、璋、琥和璜,合称为“六瑞”。这六种玉器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是从“六瑞”的颜色上来解释它们的用途,在传世的汉碑上尚可见到这六种“瑞玉”的图形。
实际上,无论从文献记载上,还是从考古发掘品来看,“六瑞”的形状和用途都是相当繁杂的。
首先介绍一下玉璧,璧是一种圆形扁平状的玉器,中央有一个圆孔。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玉。新石器时代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玉璧。这些玉璧都没有纹饰,尺寸大小及随葬数量也没有统一的格式。玉璧往往成批地放置在墓主身旁,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可能与财富和祭祀有关,其形状大概源于纺轮或圆环形石斧,也有人认为玉璧的出现与祭天有关,反映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商至西周时期,玉璧发现不多,形状较小。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16件玉璧,其中有一种突棱璧造型很特殊,即在璧的内孔边缘凸起一道窄棱,这种璧可能是臂饰,不作礼玉之用。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阶段,此时玉璧表面出现了纹饰。最早出现的纹饰是蟠虺纹、云雷纹、勾连纹、卷云纹。到战国时期则大量流行谷纹、涡纹和兽面纹。玉璧不但在礼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大量用于装饰,造型趋于多样化。玉璧内孔和外缘上常透雕有非常精美的动物造型,内孔常为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外缘有凤鸟和螭虎,作对称或等距离分布。一般来说,作礼器的璧形制较大,造型规整;而作佩饰的璧形制较小,常与其他玉饰组合使用,除圆形外,还有椭圆形和圆角方形,装饰华丽,常有附加纹饰。
值得注意的是,从战国晚期开始,玉璧被用于为死者殓葬,铺垫在死者的胸前和背后,这属于葬礼用器之一。丧葬用璧主要是一种兽面纹璧,狰狞的兽首大概有驱鬼辟邪之意。
圭的形状很简单,呈扁平长条形,下端平直,上端作三角形。东汉学者郑玄认为三角形的圭角象征着春天万物萌发的景象。圭是“六瑞”之中名称最为繁杂的一种玉器,在《周礼》中记载的各种圭名多达十几种,有天子独持镇圭、大圭;有天子与诸侯会同时表明身份地位的植圭、信圭和躬圭;有天子用于祭祀地神与先王的土圭和裸圭;有用于抵实、结好、除恶、聘女的珍圭、琬圭、剡圭和谷圭等。
先秦时期以圭随葬或祭墓虽然是一种习俗,但并未有严格的用圭制度,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均可使用,只不过在数量和质地上有所区别罢了。这一时期,圭还用于盟誓活动上,起简册的作用。山西侯马和河南温县的晋国盟誓遗址中,盟辞多数书写在圭形简上。这些圭的圭体狭窄,圭角较锐,制作整齐精致(图7)。汉代玉圭沿袭春秋战国形制,但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仅见于诸侯王墓及帝王的祭祀仪式中,而平民墓中没有发现,说明当时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用圭制度。汉代以后,用圭制度趋于衰落,玉圭渐渐成为道教的法物,于是出现许多有道教意义图纹的玉圭。明代定陵和一些藩王墓中,出土有刻谷粒纹的谷圭、山形纹的镇圭等。这些都是按《周礼》等古书杜撰出来的仿古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