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红山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2009-11-3 9:08: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8088
 [    ] [打印]

    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正式发掘期间,发掘出很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便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样板”标型器。为民间收藏的“传世红山古玉”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时,沙美里亚人即用玛瑙制成应用于讲究仪式上的“斧头”(现藏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和距今1万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里均发现有用“玉髓工具”制作的石器,东北曾发现很多用“玉髓”制作的制玉工具——“刮削器”(称细石器),即所谓“软玉”,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史前的欧洲人也曾用软玉制作斧头、刮刀、兵器等。史前的美洲人(如危地马拉、墨西哥人等),曾把软玉与迷信传说联系在一起,认为玉能镇惊驱邪、逢凶化吉、带来好运,甚至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古代大洋洲的新西兰毛利人非常崇信软玉的神奇功能,几乎家家都藏有“软玉原石”和“饰物”,以保全家平安,富有文化素养的人总是玉不离身,珍贵的软玉饰物世代相传。当一个家族灭绝时,“玉”作为传家之宝,随最后一个成员而陪葬。
    东北地区很多村落百姓手中,均有一些无意在劳动中拾得的“红山型”古玉,散落民间,甚至有的传世几代人。推理,是否与毛利人崇玉有相同之处呢?(当然,中国先民崇玉民俗要早数千年)。
    对于传世古玉的识别与断代,好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实并非如此。本人在考察、收藏古玉过程中略有体会,供各位藏家、学者探讨并乞指教。
    目前所知,地壳里或自然界中有92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按不均匀分布而存在。软玉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型矿物”形成的,它们混生于各类岩石之间。这些不同种类的矿物,通常具有相对的化学成份,特定的晶体结构,特有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在正常条件下,不发生或不易发生变化。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都无一例外的要经受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酸碱浸蚀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热、地压、地震、光照、山火、地气、冰冻、氧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复侵袭,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现不同的外观与内质的各种表相或肌里的“次生”变化。用软玉制成的物件,由于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同于它在原生矿体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中,在受到内外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下,使不同的晶体结构、不同元素种类含量的玉器,内、外都出现多种“次生”美丽可爱的不同自然纹理、包浆、皮壳、蚀痕、融洞及沁色。有的呈像于表,有的内含于里。在15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这些不同玉质在不同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是人工无法仿制的。真品玉件上的小蚀洞内有一层老化的“包浆层”,有的蚀孔深处出现风化矿物质纤维,类似碱霜状物质。真品红山古玉钙化成“鸡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状,硬度仍较高,用指甲是抠不动的。用火或生石灰烧出的伪品“鸡骨白”表面由于快速加热形成急速的“钙化层”,至使伪玉表面玉质变松,变软,用指甲一抠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坚硬。凡鸡骨白色红山古玉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新出土的红山古玉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凡红山古玉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玩玉之人称:佩带古玉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古玉的独特功能。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红山古玉,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古玉器的“共性”。
本文共 [1] [2]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