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提取西周土样看看古蜀先民吃些啥
2009-11-30 9:37:00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阅读:1016
 [    ] [打印]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建设工地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江区文物管理所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大型西周聚落遗址。昨日,记者获悉,四川农大有意将部分发掘现场保留下来,作为学校一景展示给师生,考古人员将提取遗址中的土样,根据其中的植物成分研究3000年前古蜀先民的“菜单”。 
  3000年前 西周聚落人丁兴旺
  今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对四川农大温江校区建设工地进行文物考古勘探时,意外发现了这一总面积在2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西周遗址,目前发掘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
  在考古工地上,数十个方方正正的发掘坑像棋盘一样整齐、规整,20多名工人手拿工具,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一层层刮去土壤。即使是一块粗糙的石头,一片破碎的陶片,或者土壤颜色的异常变化,考古人员都不愿放过任何细节。因为这些细微的东西都可能是古蜀先民给我们留下的文物,或反映他们活动的蛛丝马迹。
  发掘现场,考古人员用线条标明了不同时期的地层,它们犹如史书展示了成都平原30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最下面的是西周时期的地层,这一层发现了五六处房屋遗址,说明西周时期,这里的人口已经很稠密了。
  规整灰坑 疑为先民们的“藏宝坑”
  在15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有两个马蹄形的窑址,这里是聚落居民们烧制陶器的窑子。3000年前,这里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在窑址里,古蜀先民留下了大量破碎的陶器、石器,有一些器物还可以修复出原来的模样。
  发掘现场有五六十个形状、大小和深浅不一的“灰坑”,在里面有成堆的碎陶片和少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大多数灰坑只是古人们丢弃废弃物的垃圾坑,但在考古人员眼中,它们却是“藏宝坑”———里面遗留的“垃圾”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发掘现场西侧的一个发掘坑里,西周时期的灰坑特别密集,并层层叠加,说明人们曾经长时期在此活动。这个西周聚落的先民们为何对此处情有独钟呢?考古人员仔细琢磨后发现,这里的灰坑都呈规整的圆形,差不多大,坑壁有刻意修整的痕迹。“这些灰坑有可能是当时人们祭祀留下的祭祀坑,也可能是窖藏珍贵物品的窖藏坑。”考古专家杨占风博士说。
  提取土样 看看老祖宗们吃些啥
  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更令考古人员感动的是,该校有意原封原样地保留部分发掘现场。“校方希望将发掘现场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展示给师生。”考古专家刘雨茂说。
  在川农大温江校区的西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纺纱用的陶轮。这说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告别了树皮遮体的时代。那么这些先民的餐桌上会出现什么食物呢?考古人员提取了西周地层中的土样,技术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找到土样里面包含的植物成分。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们最初种植的主要是小米,后来逐渐才发展到以水稻为主。通过考古现场土壤里的植物成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成都平原的植被情况和农作物种类。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