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河南出土的古代玉器
2009-11-18 9:19: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10013
 [    ] [打印]


    信阳黄国作为淮河流域最初与楚抗衡的小国,在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1983年黄国故城西南信阳光山县宝相寺发现春秋早期偏晚的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十玉器185件,类别有片状的环、璧、璜、抉、虎、蚕、鱼、鸳鸯和圆雕的兽头、人头,其琢玉传统渊源极深,既有中原商周文化的余绪,也有江汉南国玉器的遗踪。
    固始侯古堆大墓,据考墓主是宋景公之妹吴太子广夫人,其墓中出土数十件玉器。多款双首龙形璜中,兼有勾彻双阴线的兽面纹、云雷纹装饰和浮雕隐起的卷云纹两种手法,而鸭首形的玉带钩和玉人,带来了吴楚文化的信息。
    淅川楚国贵族墓地,从春秋中期到晚期,延续140年左右,这正是楚文化形成和走向鼎盛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佩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虎形佩、卷云纹的玉牌饰、虎首玉觥作为组合佩的主要构件。在出土佩玉最多的下寺1号墓、2号墓、3号墓、8号墓等墓中,都是以成对的玉虎、于—璜、多件偶数的玉牌饰间以玉管、珠组合而成。出于淅川—卜寺1号墓的大型兽面玉牌,是组合玉佩的主件。浅浮雕的兽面纹位玉牌正中下部,两侧上下对称各有一组龙纹,四周的牙脊实际上是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缜密的束丝纹和麒麟纹,虽有左上部一组龙纹未完成,但仍不失为一件绝世精品。
    豫北辉县琉璃阁春秋墓地、固围战国墓群与汲县山彪镇墓地出土了大量玉器精品。琉璃阁春秋墓地规格较高的墓甲、墓乙、60号墓、75号墓、55号墓、1号墓出土了精美的玉器。60号墓的一套组玉佩,出土时可见其放置层次和组合形式,浮雕的云纹璜位于组合佩的上部,环璧类居中,为佩之主体。而冲牙、长管、流苏类垂于下,在行走游动中可以发出锵鸣之声,这与《礼记》言君子“行则鸣佩玉”之记载相符。
    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璜就是由七块标准的和阗美玉和两个镏金铜兽面组成,色白而细腻,光泽晶莹,中部五玉内心穿空以铜片缀连,两端兽首衔透雕椭形玉,其琢工剔透玲珑,因被誉为“玉器冠冕”。
    楚国玉佩实用的突出例子是出土于战国早期的信阳长台关楚墓的10件绘彩木俑。这些侍女俑身穿交领右衽直裾袍,宽袖束口,腰悬以玉璜为主体的珠、璧、环和彩绶组合的玉佩,气度不凡。这使我们想到《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诗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原墓葬中出现龙的形透雕佩,以曲身回首和双首的S形为主,轮廓蜷曲飞动,采用镂空技法与浮雕的起伏面,线条刻画精细,选料考究而碾锋锐利。这种蜷身飞动的透雕龙佩作为珩形饰,往往下缀两三组玉串饰。信阳楚墓、叶县旧县1号墓推及中原战国墓,都有透雕龙形佩出土,至淮阳平粮台楚墓,龙形佩已经成为组合玉佩的主件,淮阳平粮台16号墓内棺的人架上,有10个龙形佩,间以玉管。龙形饰已经取代了其他类别的玉饰成为组玉佩主体。随着人们治玉水平的提高和对龙形神物审美意识的深化,战国龙形佩所具有的婉转飞动之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而成为战国佩玉中的极品。
    河南出土的春秋玉器,在西周玉器的勾彻法的基础上发展为浅浮雕的隐起和平凸,繁缛的龙纹、螭纹和卷云纹相互勾联,上下交错,左右呼应,细部不留余地地填以网纹、束丝纹和麒麟纹,给人以丰满多变的视觉效果。而战国玉佩又进一步发展,工艺技术精湛装饰手法多样,阴线刻与隐起、平凸和镂空等琢法穿插运用,将挺拔流畅、遒劲利落的线条和谷纹、螭纹、涡纹等碾琢工艺结合,构成婉转飞动的造型和缛密精致的纹饰。同时,玉与金、银、铜等不同材料金属的嵌合工艺出神人化。这一切都带来了中国古代制玉工艺继殷商以来新的高峰。
    汉室尚玉,源于对玉的迷信,以期保护死者不朽的丧葬用玉明显增多。玉衣、玉九窍塞、玉晗、握玉等,是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之分。另外,乞求神灵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现,如玉刚卯、玉翁仲等。在汉代常见的玉佩还有称为襟的心形玉佩和线条流转婀娜“翘袖折腰”的舞人佩。贵族佩剑,常以剑首、彘、秘四种玉装饰,称为玉具剑。
    汉皇室装饰玉虽呈衰落的趋势,但其装饰线条一如汉代壁画与画像石刻,细腻而婉转飞扬,充满生命的律动感觉。游丝毛雕的技巧显示出工匠蕴含的丰厚内功。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多勾云纹,粗细阴阳,勾连多变。而玉翁仲、玉蝉刀法简洁,寥寥几刀,神韵尽出,因有“汉八刀”之称。出上于河南商邱永城硭砀山梁王陵的一批玉器,有玉璧、玉襟形佩、玉舞人佩、玉戈、玉剑饰等,多以和阗白玉为料,玉质晶莹,做工精良。玉舞人佩一对,相向扬袂折腰,舞姿婀娜。白玉蝶形佩,其微凹的表面上,细如毫发的阴线刻流转劲健,丝断神续,是继东周游丝刻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永城僖山汉墓所出金缕玉衣,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
    六朝以降,逮至隋唐,中原治玉传统渐次衰微,后代墓中,络绎可见琢玉精品,但远不能与秦汉以前中原墓葬的大宗用玉传统相比。
    河南出土的古代玉器,特别是上古三代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中不少属于承前启后的绝世之品。中原三代玉器与青铜器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象征。从玉器的发展、传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中原的三代中心是在史前周边四夷文化向中部汇聚的过程中成形的,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是在接受周边异质文化的同时,优化和更新自身,并不断地向四边辐射。在汇聚和发散的双向运动中,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了统—和成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本文共 [1] [2] [3]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