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2009-11-12 11:43: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4791
 [    ] [打印]

 
    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玉、敬玉、崇玉的意识达到了无以复加、顶礼膜拜的程 度。古人以和田玉为代表,创立了物资、社会、精神为一体的玉意识。这个玉意 识是玉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天性和传统灵性的结晶,更是华夏 民族的伟大思想建树,这在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例。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三千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从周朝开始,正如郭宝钧所说:抽泽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 形制,赋以阴阳思考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周礼 ”中对君王和公侯大臣用玉做了规定,以用玉优劣表示不同官阶等级和权力,用 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提倡以“仁、义、 礼、智、信”为中心的“克己复礼”的道德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儒家思想,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进一步发挥,具体阐明玉有“十一 德”,即:“仁、义、礼、智、乐、忠、信、天、地、德、道”,加以规范“君 子”的行为。“十一德”成为君子伦理道德和处世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管仲在 《管子》一书中称玉有五德:“润泽宽厚,仁也;表里一致,义也;音舒声远, 智也;硬折不挠,勇也;白净无瑕,德也”。和田玉集“五德”、“十一德”于 一身,从此,中华民族把爱玉、敬玉、崇玉的意识提高到一个理想鲜活的境界,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
    传说中的华夏先祖黄帝居住昆仑,以玉为食,并把玉种于钟山,天地鬼神也 以玉为食。伟大诗人屈原也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 月兮齐光”。汉朝皇帝服玉食以求长生不老,死后穿玉衣以求不朽。这些都反映 了人们对玉的追求和崇拜。
    国家之宝,皇室之珍,镇国之玺,都离不开和田玉。商纣王临死之前还取玉环身才自焚。春秋战国,楚赵之争,以完璧归赵,免除战争。乾隆皇帝爱玉成癖,大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上万件玉雕作品大都为乾隆钟爱,他每得一件 都要提诗赞颂。
本文共 [1] [2]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