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知识
真真假假的红山玉器
2009-10-13 9:10:00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阅读:5790
 [    ] [打印]


    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做工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由于各个时代工艺技法不同,必定要在器物上留下痕迹,只有掌握住各个时代的工艺特征,才容易识别出真伪。
    玉器是玉人使用砣具等多种手段加工而成。砣工犹如绘画的笔法,雕刻上的刀法,富有个性,是比较难仿的。
    红山玉器的工艺特征,主要的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也有从一面钻进的马蹄形孔。有些钻孔不直、不圆,孔壁呈粗螺旋状,有的孔中部交接处出现
    错位棱台。也有的是对面蹭磨而成光泽无螺旋纹的孔,交接的薄层上钻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艺上多两面加工,琢磨精细,打洼匀称自然,抛光好,内外边缘成刃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玉鸟佩即是边缘薄锐。
    沁色
  古玉器在墓穴遗址中,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酸碱度、地压以及其他化学元素的缓慢侵蚀,其玉质本身所含的多种元素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局部或全部改变了原来的玉色,即所谓沁色。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标志,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
    在外部侵蚀条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蚀的共生物质,自然、合理,同时出现在玉器上。作伪沁色多不自然。
    在外来冲击、冷热和土层自然压力等因素的裂纹绺裂以及地压下自然浸蚀生成的蚀斑、蚀孔、玉璞,虽然不同于沁色,也是判断古玉年代、真伪的重要标志。
    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较少,较轻,常见的有雾状白色水沁、黄褐色土沁、红色沁、黑色沁,少数有绿色铜沁。红色类血沁和绿色铜沁,多出现在黑色或黄白色皮壳之下。
    金属斑痕
    金属斑痕,在我所见过的玉器书中,没人谈过,虽然有的书上曾讲过"钉金沁"或"洒金色沁",但都认为是由于土中的酸化铁与酸化锌等所沁成,其实不是。这种金属斑痕,应是玉质本身含有的金属元素,在长时间的地热、压力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下,游离集中融于玉器表面,不应是外部元素的沁入。特别是含金属元素较多的青绿、苍绿色阳起石类玉材,金属斑痕较多,纯净的白色和田玉则很少见。金属斑痕不仅见于红山文化玉器,凡青绿色上千年高古玉器的表面,多可见到。这是鉴别古玉真伪年代的一个标志。
    旧色与光泽
    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后天生成的自然旧色和包浆。真古玉的包浆较厚,且分布均匀自然。还有一种发自内部的光泽。这种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统一光泽,且有油性,不同于抛光后出现的表面玻璃光。即使腐蚀较为严重的某一局部光泽,仍会显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泽,常如发自内部,所谓精光内蕴,而不是表面浮光。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无玻璃光。表面光泽与玉的硬度及解玉砂的颗粒的精细相关,一般地说,玉质硬度高光泽强,磨砂痕轻,玉质软、石性重者光泽差;解玉砂颗粒匀细者光泽强。有研究者认为红山所用解玉砂在80-100目,很难抛出玻璃光。观出土的红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层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泽,不同于现代的油蜡抛光技术。
    对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识,是一项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笔者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本文共 [1] [2]  页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