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拍卖资讯
姑苏城外第一宅 拍出两千九百万元
2009-7-21 10:16:00 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1586
 [    ] [打印]


 

苏州山塘雕花楼

 

苏州山塘雕花楼

    有“姑苏城外第一宅”之称的山塘雕花楼7月13日下午被拍卖,一家名为中翔起重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的苏州民营企业以2900万元的价格拍得这座控保文物。据了解,山塘雕花楼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成交价格约为每平方米近2万元,这个价格是苏州市区公寓房的2倍。此次拍卖让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是苏州2006年起控保文物上拍卖台以来首次现场成交,这让民间资本如何介入古建筑保护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2900万元,起拍价就是成交价

    雕花楼易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算是中国古建筑拍卖的“破冰一槌”。举办这次拍卖活动的是苏州两家拍卖公司,其中苏州长城拍卖公司总经理陆胤介绍,此前表达了强烈购买兴趣的有40多位买家,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境外客户占了1/3,可见民间资本对古建筑的热情之高昂。

    苏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早在2005年,葑湄草堂以5600万元的价格敲响苏州古宅上市第一拍,之后朱家园别墅、翁同龢故居小南园、东山镇崇本堂和同德堂相继进入拍卖程序,然而这些努力均以流拍告终。文物拍卖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每次筹拍时都会遇到不可移动文物能否买卖的质疑,此次雕花楼成功拍卖对于古建筑的社会化保护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山塘雕花楼是清代苏州名医许鹤丹的家宅,曾被太平军用作指挥部。因其建筑气势恢弘、雕刻精美华丽,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宅”。13日当天,虽然拍卖厅里挤满了人,但最终参与竞拍的只有5家单位,起拍价2900万元报出后场上一片寂静,经拍卖师反复叫价,中翔最终举起258号号牌。现场虽然其他几位竞拍者对此次拍卖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始终没人举牌,最终雕花楼以起拍价易手。

    虽然陆胤对成交价表示满意,但是曾参与雕花楼估价的苏州古建网CEO郑志然却认为这个价格实在太低。据他介绍,雕花楼的上一任主人周炳中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2001年贷款1000万元买下雕花楼后斥资2000万元进行了修复,几年前曾有人出价7000万元要买而不得,前年的估价为6500万元,此次拍卖前估价仍达到4500万元。

    一方面很多人对古建筑兴趣盎然,私下交易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拍卖现场冷清,成交价远低于估价,其中的反差颇为耐人寻味,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显然还有瓶颈需要突破。

    民间力量文化遗产保护生力军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力量绝不应被忽视,此次山塘雕花楼拍卖就是一个证明。

    2000年,这座老宅失火,有一半化为废墟。在大量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资金仍不充裕的情况下,政府根本无力修复老宅。周炳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买下老宅,并斥巨资复建。2003年10月,复建工程接近尾声,一天60多位古建专家前来考察,认为这座古宅按文物标准进行修缮,基本保持了山塘街的风貌。主人请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词,罗老说:“老屋叫许宅,新的主人又姓周,但它在山塘街上,还是叫山塘雕花楼吧。”于是,他挥毫写下了“山塘雕花楼”五个大字,如今镶嵌在这座古宅大门的门楣上方。

    近年来,民间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老城区和非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上。这段时间,南京拆老城南传统街区搞商业开发之所以引起全国媒体的批评,并遭到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调查组的调查,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引入开发商大拆大建,一方面不是提高原住民的生活而是迁走他们,抽走了老城区的灵魂;另一方面大量破坏传统建筑和街道格局,使南京最后一片老城区岌岌可危。

    是否引入民间力量已经成为能否保持城市文化特色的路径选择。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常熟,政府出资修缮老宅,让居民自由选择是拿拆迁款离开还是回迁,那些曾经破败的传统民居经修缮后,价格已经和新公寓房并驾齐驱;而扬州则与德国技术公司合作规划老城区保护,保护方案征求居民意见,不是请开发商拆旧建新,而是政府和住户一起掏钱来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建”的口号,这一以人为本的做法得到了居民的支持,扬州这一做法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

    在这样的背景下,雕花楼通过拍卖易主是有示范效应的。那些达不到文保单位级别,但同时又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类文物应该如何保护和修缮?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本应该成为一支受到鼓励的生力军。

    古建筑保护:市场化还需迈过几道坎

    为什么前几次拍卖失败而此次雕花楼拍卖却能成功?苏州市新闻发言人陈嵘认为,主要原因是雕花楼产权完全是私人的,按照文物法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可进行转让和抵押,而苏州200多处控保建筑多数是国有和私人共有的混合产权,因此雕花楼的模式能否大量复制尚有待观察。

    “只要不是国有文物,老宅转卖应该成为一种常态。”陈嵘说,“世界遗产拙政园历史上易主30多次,没有这种接力式的使用和保护,很难说现在还有没有拙政园。公司买下控保的老宅做办公室和会所的,苏州大概有30多处,这些老宅的保护状况,明显比72家房客式的老宅要好得多。”

    拿雕花楼来说,因为周炳中生意失败,用来作抵押的雕花楼被法院委托拍卖,由更有实力的人来接手。但像雕花楼拍卖这么顺利的毕竟是少数,产权始终是制约民间资本进入古建筑市场的核心问题。很多古建筑属于国有文物不能转让,而且很多控保建筑处在郊区和农村,属于“小产权房”,几千万元的投资却得不到完整的产权,自然会影响市场交易。苏州市2006年曾吸引民间资本1240万元修缮古建筑,而2007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750万元。

    在郑志然看来,苏州古建筑保护走向社会化、市场化,还有四道坎要过。首先是拆迁难,若不是一把大火,周炳中恐怕很难获得完整的产权;其次是资金缺口大,仅苏州市区古建筑面积就达100万平方米,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只有20元;再次是土地出让金高,折合每平方米近4000元;第四是房屋产权人众多,有的还在外地甚至国外,交易手续繁琐,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应当承认,苏州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5年以来筹集的社会资金约为2亿元,但是古建筑转让动辄数千万元,而且维修成本高,加上文物使用限制较多,短期内升值空间不会太大,因此推进仍有相当难度。雕花楼的成功拍卖只是刚刚“破题”,古建筑社会化保护依然长路漫漫。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