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号宫殿及东回廊局部
殿基用巨型青石板包砌成高大墩台
蝴蝶牡丹纹方砖拓片
宫殿内还出土了神秘的"莲花坛"
公元973年正月,宋军兵临广州城下,南汉末代皇帝刘鋹在乞降宋营前,一把大火烧了自己的皇宫府库。火海蔓延三天,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化为灰烬。然而,极尽奢华的宫殿,在地底沉睡了千年之后,其冰山一角,于日前重见天日……
昨日记者从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下简称“筹建处”)获悉,在配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五代南汉国时期的一处大型宫殿遗址,编为“二号宫殿”。该处宫殿是现存最重要的南汉宫殿遗存,也是当今中国考古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
疑为皇帝办公的乾和殿
据筹建处考古研究部主任李灶新介绍,本次发现的仅是南汉国“二号宫殿”的一小部分,面积500多平方米。但从其呈现可判断,这是一组大型的建筑院落,由多进殿堂、庭院和回廊组合而成。
“现在已发现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个磉墩(宫殿的柱基)。这11个磉墩所涉及的宫殿范围,进深至少为三间。整座‘二号宫殿’不排除有7间、9间,甚至和故宫一样——11间的可能”,李灶新说,目前能看的只是宫殿东部一角,主体是向西面埋于北京路下,无法全面发掘,宫殿面积不能确切得知,但其规模绝对“罕见”。
根据史料的记载,南汉统治者在都城建造了至少20座宫殿,遍布中山四路、广卫路、财厅、北京路一带。这“二号宫殿”该属什么殿呢?专家们从其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和气势上推测,这是“乾和殿”,即皇帝的办公室。“史书写的南汉国朝政区一带都是在北京路附近,所以这个宫殿是最为疑似的”,李灶新透露,在宫殿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5件底部印有“掌要局”字样的碗,这应该就是大臣使用的“工作杯”,也说明当年天子朝臣处理机密,都是在“二号宫殿”里进行的。
柱基豪华规模媲美故宫
李灶新说,南汉皇帝特别讲排场,这也反映在其宫殿建筑上。比如,现在被挖掘出的宫殿柱基——磉墩,长3米,宽3米,重达2吨,这样的规模,故宫也不过如此。
记者现场看到,光从出土一角的建筑规模和用材,足可想象当年的皇家霸气。位于南面的第一进殿堂,殿基用巨型青石板包砌成高大墩台,残存最高1.56米。据悉,每块青石板深埋在地下的已达3米,估计原来露出地表的墩台高至3米。目前能清理出的殿基台东西长19.6米、南北宽25.3米。殿基南面是殿前广场,其东侧有一宽6.1米的登殿台阶。北面为庭院,地面铺花纹砖,庭院东南有一台阶踏步通向东回廊。东回廊宽14米,进深三间,廊内地面和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殿基东侧南面有门与东廊相通。
史上最早运用蝴蝶纹饰
而非常让考古专家惊讶的是,整个南汉宫殿“大唐遗风犹存”,除了宫殿台阶、磉墩做法均效仿唐风外,在花饰纹应用上,还有明显的“承唐启后”现象——砖表面的菱形方格内饰四只飞舞的蝴蝶,边角饰折枝牡丹。据称,牡丹是唐代惯用的花饰;而蝴蝶用于纹饰,最早就是南汉国了,之后要到清代的青花瓷,才多见蝴蝶图案。
四大“莲花坛”谜团深锁
在发掘现场,有不少专家无法解释的现象。1000年前,那么多重达2吨的磉墩,是如何运来的?当时没有抛光技术,用青石板砌成的墩台,为什么光滑可见人影?
不过,最大的谜团,应该还是“突兀”出现在宫殿内的四大神秘“莲花坛”。“这四个大坛我们一开始以为是井,后来发现底部是铺砖的,这排除了用于室内种植植物的可能,因为不渗水。坛露于地表部分呈莲花形状,我们知道南汉君主为篡夺皇权,亲人间互相残杀。最后,很多皇帝都信奉佛教,以求心灵解脱。莲花坛与佛教可能有关系,但具体是用来干嘛的,我们现在无法推测”,李灶新说。
[南汉国]
唐末五代,藩镇刘氏据有岭南,于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立国,即南汉,传四主,共55年。南汉立国以广州为都城,称兴王府,有文化学者认为:其规模之大绝不亚于今天,而离宫之类则远至今日广州郊外,几百宫殿、上千园林、三重州城。目前正在兴建大学城的番禺小谷围曾被南汉国辟为狩猎场与御花园。在配合大学城兴建的抢救性发掘中,人们已发现多处南汉国时期的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