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新津县文体局配合市考古队,完成对邓双镇文山村一处新发现的东汉崖墓群的初步清理发掘。在长达2000年的悠长时光里,7座崖墓频繁被盗,贵重陪葬明器荡然无存,但崖墓一穴多室的高规格属四川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墓葬风俗,仍默默彰显着墓主家境的殷实,更佐证了古时新津即是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新津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挖掘情况
壁龛里的陶罐 东汉崖墓藏在山崖植被下
崖墓群位于邓双镇文山村五组的一处山梁下,因一工程施工,除去了覆盖在一段200多米长山崖表面的植被,呈不太规整一字形排列的7个墓穴重见天日。其中,初步露出形貌的3号崖墓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穿过一条数十米的土沟,也没能到达墓门,青砖砌成的3个“壁龛”里摆放着一个陶案和两只陶罐。土沟尽头,连接着一个高约2米的洞口。残缺的边缘显示,在墓主下葬后,盗墓贼强行掘开过墓门。
整个墓室是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出的,数十平米宽的大墓室旁,并排着三个小墓室。文管所考古工作人员颜开明介绍,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汉时期单穴平顶多室墓,为一家族墓。在崖壁上开凿墓穴工程量很大,一般人家无法承担巨大的开销,3号墓穴的墓主应是当时家境殷实的人家。据说,西汉末年四川流行崖墓,继而诞生很多专替有钱人家凿墓的团体,新凿的崖墓据市价销售。
佐证 新津为古时水路交通枢纽
可惜的是,这一豪华崖墓屡遭盗墓贼“光顾”,宽敞的大墓室仅剩下3个陶棺,陪葬明器通通不见踪影。尽管如此,并不影响这一崖墓群的考古价值。
“如此集中,且规模大的崖墓群表明,古时新津确为一个水路交通枢纽。”考古人员介绍,崖墓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广泛流行于四川的一种墓葬形式,四川境内的崖墓主要分布在长江、嘉陵江、岷江和沱江及其支流的中心地区,其中以岷江中下游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分布集中。然而,又以乐山、彭山、新津一带的崖墓最为著名。新津早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建县,又因为靠近岷江,而成为一个繁华的水码头。很多崖墓的墓主并不是新津本地人,而是沿水路而来的外地商人,因此造成崖墓在新津一带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