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秋色
完全用纯手工制作的釉下五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造,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由湖南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日前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这是首博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的一份文化贺礼。
湖南醴陵瓷素有“中国陶瓷花炮历史名城”的美誉。清代末年,为了降低日用瓷中的铅毒,醴陵市独创了清雅、素洁的釉下五彩瓷。醴陵的釉下五彩还采用了“三烧”的制瓷办法,其成品耐磨损,耐酸碱,不褪色,不含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这不但是工艺革新的划时代创举,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环保意识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釉下五彩瓷获得“国瓷”美誉。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取名为“历史的釉光”,大约概括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制瓷史上的罕见的价值及艺术的光芒。清末年间,当景德镇经康乾盛世的大发展,造成中国制瓷史上的工艺高峰和空前繁荣时,它的彩瓷工艺尚属于釉上五彩,而此时的醴陵的瓷窑,却在一个忽然里诞生出了划时代的釉下五彩。一个釉上,一个釉下,就工艺而言,就如今所讲的环保而言,两者相差甚远。所以当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夺得金奖时,被西方人惊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那种赞叹,醴陵釉下五彩瓷当之无愧。因它在当世、在当时,乃属于奇迹,属于突然耸起的艺术海拔。
它真是美轮美奂,不说它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及烧造的工艺价值,单就审美而言,艺术的把玩性而言,它也是极为了不起的,且在时间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釉光宝色,让人沉迷陶醉。
正如展览的前言所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期如同流星,一闪而逝,但其窑火釉光的瑰丽奇谲,则照亮了中国制瓷历史的天空。好比春日的樱花,花期短促,而灿烂炽烈,让人惊叹生命最炫最美的迸放,并不在时间的短长。”恰因为烧造期甚短,醴陵釉下五彩瓷存世的精品也极少,所以弥足珍贵。我在这次首博的展览中留意到罗磊光先生收藏的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那些遗世的珍品,比及当世的醴陵瓷品瓷胎更薄、更透,釉色更亮、更润,而且器型也更丰富、更独具,可反复观赏、把玩。因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乃是艺术瓷,虽也具日用功能,然更多的则是强调它的艺术性同观赏性。那些器具上的绘画,虽多为民间匠人所作,但今天看来,几乎人人可视为“大师”。写意也好,工笔也好,造型笔意皆是一流,墨趣浓郁,画境高迈,超凡脱俗,极为讲究。因这讲究,使人在观赏中不得不再三流连,细细赏玩。可以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当时,在现时,皆是罕见的清雅、瑰丽,且将民间绘画语言与文人绘画语言有着相当完美的结合,用墨设色无不沉着而又响亮,形成了瓷画的幽深清远的中国意境。
我尤其欣赏那只百鹤瓶,器型丰满而端丽,蓝色的海波绘成极有装饰性的纹饰,苍松遒劲、舒展,而群鹤各具情态,立着的飞着的动静有致,疏密相宜,细细地品鉴半个钟头不在话下。这只鹤瓶我觉得极为大器,也极具艺术震撼力。
还喜欢那只鸭蛋青的梅瓶,黛绿的山峦在远处的白云里,短桥、疏林和张望的人物在近处的青波间,古意深深,望去几不可测。想这瓶子捧在手中把玩,只怕会很陶渊明的。
又还有绘着秋菊的瓶子,瓶口极细,而瓶腰极长,仿若娉婷的美人,让人顾盼再三。另也有菊花瓶瓶肚甚大,端稳如弥勒菩萨,器型可爱,也极富想象。
也喜欢寒江垂钓的印盒,若置于深蓝色绒布上,简直圆圆地似一轮皓月,白白的底,淡绿的画,清幽而又有几分清冽,墨意极浅,而情绪飞扬。
还有只镂空的麻雀牡丹瓶,红花绿叶的釉色浓郁而油润,叶子间的缕空处极是精致,也是可以拿在手中转来转去的清赏,欣喜不置……
如这样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珍品存世不多,且分散于中外各处,而其中的精品竟然大多为罗磊光先生以一人之力收罗一尽,可想他在收藏中所付出的心力与财力。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极短的时间里突然爆发而又突然消失,故了解它认识它的独特魅力的人极少,对于这样的在中国制瓷史上有大贡献的民族文化遗产,须得有心人来收藏,也须得集中展示于世人,这历史的釉光,当可照耀今人及后人,是一桩于文化复兴有功德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