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快讯
南塔古墓群又获新发现 千年琉璃珠流光溢彩
2008-10-16 19:50:00 来源:中华古玩网 阅读:1405
 [    ] [打印]

    埋藏了2300多年,一颗小圆珠终于重见天日,在阳光的照射下,黝青黝青,熠熠生辉。9月11日上午,市文物管理处考古科主任唐涛,小心翼翼地捧起这颗小圆珠,高兴地说:“这就是9月10日从南塔古墓群5号墓出土的‘琉璃珠’,俗称‘蜻蜓眼’,价值非同小可。  青色花纹,色泽鲜亮,岁月无法剥夺“琉璃珠”的尊贵之气。洗却历史的尘土,“琉璃珠”以其大方古朴的造型、雍容华贵的姿态向考古人员证明自身的价值。“本次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根据它的器型、纹饰、质地、色彩等几方面的时代特征和装饰风格,可以初步判定至少是2300年前战国时代的产物。”介绍起琉璃珠,唐涛兴奋不已。
  唐涛说,南塔古墓群5号墓地出土的琉璃珠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发掘,珠体直径大约2厘米,圆柱中空,应该是主人头饰的挂件物品,同时,挖掘中还在墓主人腰部发现了两颗小琉璃珠和一枚铜质印章。小琉璃珠和印章已经遭受腐蚀,但这也足以证明大琉璃珠在墓中随葬物品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其本身的价值。
  从战国时代走来,这颗“琉璃珠”和其主人的故事已经被泥土尘封,但通过历史和其他出土的文物印证,人们可以初步推断“琉璃珠”的价值。唐涛介绍,我国琉璃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据目前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时期由于工艺技术低下,琉璃制品只能制作一些简单无纹的珠、管类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琉璃饰物制作工艺非常成熟,出现了“蜻蜓眼”琉璃珠和仿玉琉璃器,纹饰色泽工艺大行其道。到秦、汉时期,琉璃制作工艺更加日臻成熟,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颗“蜻蜓眼”琉璃珠经过了2300多年历史,仍然流光溢彩,耀眼生辉,在古琉璃佩饰中极为罕见。其制作奇特,工艺精湛,凝聚了楚国文化的智慧和传统工艺的精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古玩琉璃制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珍贵实物资料。
  目前南塔公园古墓群发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仍将继续跟踪报道。
中国古玉网首页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北京总站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西里72号 010-51369450 13439462699 QQ:360288276
上海分站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雪松路330弄9号402室 021-66952907 15021023134
兰州分站地址: 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中路760号 0931-8360690 15009427576
版权所有 中国古玉网 备案编号:京ICP备16011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