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黄剑华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它对我们了解古代蜀人的宗教信仰、精神崇尚、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古蜀王国的统治状况和社会生活情形,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重点介绍两件青黄玉琮,与广大同好共赏:
一件青玉琮,通高22.26厘米,重1358克,这是一件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琮。其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为穿孔,外观呈长方柱体,上下两端为射,琮壁四面中间有竖槽,又有九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十节,使这件玉琮整个器表形成80个凸面,刻以纹饰,共组成40个神面纹。整个器表与孔壁都经过仔细打磨和内外抛光,显得十分平滑光润。一些浅刻的纹饰线条如表示神面纹羽冠的阴线已不很清晰,加之器表有不少无规则的轻微划痕,说明这件玉琮曾被长期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玉琮上端射部,有一个阴刻的神人纹,形态硕壮,双脚叉开,双臂平举,头戴冠饰,双臂的两端刻画了飘逸的长袖,两臂还刻画了上卷的羽毛形装饰,显得非常奇妙。由于这些纹饰线条刻画得非常细浅,所以需要在一定角度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才能看清。
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冠形符号,在刻画形态上虽有差别,但寓意则是基本一致的,符号像是加羽毛的冠,可能就是古书所说“皇”的象形,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琮上,还有一些采用浮雕等方式雕刻的神人纹与兽面纹,图案更加精美复杂,含义也更为丰富。如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玉琮上浮雕的“神人兽面纹”,就表达了先民祭祀天地的丰富想像和人神交往的象征含义。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长琮,其造型风格与纹饰特点,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基本相同,显然并非蜀族本地制作,可能来自于长江中下游而辗转流传成为商周时期蜀人的祭祀用品。这件形制精美纹饰奇妙的青玉长琮,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古代蜀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另一件为黄玉琮,通高16.57厘米,重3918克,是一件四节短琮。其通体素面无纹饰,具有制作规整、打磨光洁的特点。四隅的凸面与每节之间的横槽显得平直有力,刻画的平行线条则纤细而流畅,显示了较高的雕琢工艺水平。
从形制方面看,则给人以简洁明快、方正厚重之感。这件玉琮与良渚文化遗址玉琮相比,在表现风格上有一些明显差异,比如没有刻画纹饰而只有神面纹羽冠表现方式的遗痕(平行直线纹)。在形态上,它具有良渚文化晚期玉琮体形高大、分节分槽的特色,同时又展示出明显的商代玉琮简洁朴实的特征。刻画的平行直线纹,也是夏商时期玉器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纹饰。
在三星堆一号坑曾出土有一件矮体素面的玉琮,经测定为商代遗物。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玉琮,从形制风格与工艺特点分析,其制作时代可能为殷商时期,不会晚于商代晚期。从材质来看,采用这类质地制作的玉器在金沙遗址出土甚多,经考古工作者初步测定,其原料应出自四川本地。
很显然,这件玉琮应为本地蜀族所作,在形制上仿照良渚文化玉琮,而整体风格上则有所创新和发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这件玉琮也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玉琮中最重者,无论是优良的选材或精细的加工,都堪称是金沙遗址出土蜀地风格玉琮中的典范之作。它充分表明了古代蜀人对玉琮这种祭祀礼仪器物的认同和重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喜欢的程度更有加强的趋势,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数量远远超过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数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