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口曾被人们遗忘了的百年古钟,它经历了120多年的岁月沧桑。现在,被重新发现的它又为我们还原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8月30日,大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钧端详着挂在营城子街道双台沟村村口的大铁钟,感叹不已。
百年铁钟竟是国家保护文物
当日上午,记者在双台沟村村口见到了那口大铁钟,只见它高1米多,钟口直径大约80厘米。由于经年累月,铁钟表面已经锈迹斑斑,但上面铸刻的文字和图案仍然依稀可见:铁钟上端铸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四字之间,铸有全身人像。铁钟中间部位,铸有多首七言律诗以及铭文,下端则是八卦卦象图案。经过仔细辨认,记者认出了钟体上的铭文: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吉日,双台沟合会敬立,匠人永昌炉铸。“当时的‘双台沟合会’包括现在的营城子街道大黑石村、小磨子村以及金龙寺沟村三个村,而这口古钟,应该是挂在当地一座寺庙里,主要用于节日和庙会时,敲撞祈福,并传递信息,应该在早、中、晚各敲一阵。”曹钧一边抚摩着百年古钟,一边分析解释。
据曹钧介绍,初步估计,这口铁钟大约重200公斤,应该是由当地一家民间作坊铸造的,它浓缩了营城子地区在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民风和宗教活动,至少应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曾流失民间村医暗中保护
记者随后找到双台沟村村委会副主任王龙。“听老人说,以前,村口处有一座寺庙,这口古钟就挂在寺庙内,几十年前,大庙被拆除了,古钟曾一度流落到民间,甚至曾被埋没在杂草和瓦砾中。”王龙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有一位赤脚医生发现了这口流失在民间的大铁钟,就出钱出工将铁钟搬至安全的地方,把它暗中保护起来。
最近几年,村里动迁修路,发现了那口大铁钟,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于是,在村口架设了一个铁架,把大铁钟挂了起来。“看到这口大铁钟,很多老人都想起那段往事,虽然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清了,但他们仍然感觉亲切和高兴。”王龙由衷地说。
牵出明后期古老寺庙记忆
为了进一步还原那段历史,曹钧查找了相关资料。昨日,他告诉记者,当时,在双台沟村有一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双涧寺”,估计在明朝后期建寺。庙内有三层大殿,后殿为娘娘庙,塑有观音的神像;中殿正中为关帝(关羽)塑像,左右分别为关平和周仓;前殿是马殿,雕塑着赤兔马和黄骠马等宝马良驹。
“当时,寺内香火隆盛,里面僧侣很多,一些文人才子还在其间聚会题诗,在寺庙西侧还有一块空地是专门供人们活动的场地。一定程度上,那里成了人们活动的中心。”曹钧感叹地说,如今,寺庙已经不在,只留下这口默默见证了百年历史的大铁钟,帮我们保存着那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