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探源第二阶段工作的实施中,承担子课题“江淮之间地区区域性聚落形态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春季对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又进行了详细的钻探和较大面积的发掘,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5 n0 v y# \0 d3 m& t! H 钻探工作,是在已知的遗址范围内,就文化遗迹的分布和堆积情况以及重点区域进行的,在5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对文化分布情况掌握了一定的信息。由于早年修筑河堤和公路,使大面积的文化堆积受到了破坏。通过对没有被破坏的河堤之下的区域钻探,得知原文化堆积厚度可达3米,从而证明了当时是人类活动范围大,文化堆积时间长的遗址。 2 ]6 U# ~3 r8 m. U: r9 q 发掘工作,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堆筑台迹和文化活区两个部位进行揭露。$ }* `# U+ C. r 堆筑台迹发掘现象 根据前期的钻探和2007年发掘提供的信息,课题组今年又对堆筑台迹西侧部位进行了揭露。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处“甲”字形布局的人类堆筑台迹,是以灰土、黄土、白土自下而上逐层堆筑而成,最后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白土覆盖面。清理的白土覆盖范围(主要为“甲”字形的上部)为东西宽19.3米、南北长38米,应为该处遗迹的主要部位。在其北部的白土面之上清理出一处完整的圆角长方形再次堆筑层,堆筑层东西长11.3米、南北宽6.3米,东西两侧存在有明显的烧烤面,在烧烤面附近出土有陶杯、陶甗等器物,在西侧烧面之上还存在5条南北向槽沟除此之外,白土堆积面上存在有9处圆形圜底坑,直径多为2米、深为0.5米左右,个别略小,分布于所暴露面积的不同部位,其坑壁、坑底均为堆筑铺设的灰土、黄土和白土,显然是在堆筑时有意而为。堆筑台迹的北端有一条宽1.35米(西部)~6.6米(东部)的沟带横跨东西,从而在台迹北部形成了一条人为的隔离带。同样,沟壁和沟底也是人为铺设的灰、黄、白土层。而该沟以北的白土面堆筑得较为平整,同时,其东西宽度又向两侧扩延到21.3米,本次发掘尚未完全揭露。在所暴露的堆筑台迹南端中部(即中轴部位),存在一个1.3米见方的土台,现存高度0.9米,上部已被破坏。该方土台是在堆筑台迹铺设后又重新挖槽堆筑而成,周边保留有明显的坑槽界限。该土台土质较纯,具有一定的密度和硬度,应该是整个堆筑台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S, o+ ]& C# P2 x! P ; L6 f( D2 V( ` h- J/ k 由于整个堆筑台迹的面积较大,目前仅揭露出北端的大部,下一步将对北端的延伸部位和南端的长条部位作进一步的清理。3 f4 }7 }. V9 V7 ^% }% Q 1 p) U% N6 o; a7 x. n. |* X. S$ E 文化生活区发掘现象 该次发掘分别选择了遗址中部和河堤西侧。中部文化堆积厚度多为1.3米左右。河堤西侧一般为0.5米~0.8米。尽管上层破坏了许多,但下层的文化现象非常丰富,以大小不同的灰坑为主要遗迹现象,灰坑中有完整和较完整的器物出现。其中一个大型圜底烧坑,分多次堆筑而成,经过了挖坑-烧烤-堆筑-烧烤-堆筑等不同的过程,并在每层坑壁及坑底的烧面之上,遗留有多件规格高、器形别致的陶器。. v' g6 G% _: Z 生活区出土的陶器,一般器形大,胎壁薄,器形别致,多为非生活实用性器物,而且个别陶器外表明显显露出局部燎祭的现象。其中,黑光亮的蛋壳陶器占有一定的比例。 禹会村遗址的考古资料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 E* M' b6 u/ g3 {' j 1.禹会村遗址的文化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所表现的特征除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以外,又以山东龙山和河南龙山为主,在同期的江苏周邶墩、南荡;上海的广富林等地都能找到被影响、传播的因素,从而看出了龙山文化发展的趋势。! Y& t- t4 k H) 2.遗址中具有实用性的器物较少,而大型的人类堆筑遗迹和器形别致的陶器以及烧坑、器物坑的存在,又表现了是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遗址。 由于相关迹象尚未完全揭露,更重要的发现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